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光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1 半导体光催化 | 第12-14页 |
1.1.2 仿生光催化 | 第14-17页 |
1.2 亚胺的合成方法简介 | 第17-24页 |
1.2.1 亚胺的传统合成方法 | 第17-19页 |
1.2.2 光催化氧化伯胺合成亚胺 | 第19-22页 |
1.2.3 二级胺的氧化脱氢合成亚胺 | 第22-2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 | 第24-25页 |
1.3.1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24页 |
1.3.2 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四羟甲基四(1,4-二噻英)四氮杂金属卟啉可见光催化氧化胺 | 第25-4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四羟甲基四(1,4-二噻英)四氮杂金属卟啉的合成 | 第25-27页 |
2.2.2 光催化氧化苄胺 | 第27-28页 |
2.2.3 活性氧物种的检测 | 第28页 |
2.2.4 猝灭实验 | 第28页 |
2.2.5 过氧化氢检测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8页 |
2.3.0 四羟甲基四(1,4-二噻英)四氮杂金属卟啉的表征 | 第29-32页 |
2.3.1 对照实验 | 第32-33页 |
2.3.2 光强的影响 | 第33页 |
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波长的影响 | 第34页 |
2.3.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6 中心金属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7 底物拓展 | 第36-38页 |
2.3.8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8页 |
2.4 机理探讨 | 第38-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四羟甲基四(1,4-二噻英)四氮杂钴卟啉可见光催化氧化不对称二级胺 | 第44-53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3.2.1 不对称胺催化氧化合成亚胺的实验 | 第44页 |
3.2.2 猝灭实验 | 第44页 |
3.2.3 过氧化氢的检测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3.3.1 助剂的筛选 | 第45-46页 |
3.3.2 助剂用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光强的影响 | 第47页 |
3.3.4 不同催化剂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8页 |
3.3.6 底物拓展 | 第48-50页 |
3.4 机理推测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磁性铁基碳氮材料负载含硫氮杂钴卟啉可见光催化氧化胺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磁性铁基碳氮材料的制备 | 第53-54页 |
4.2.2 催化剂的负载 | 第54页 |
4.2.3 苄胺光催化氧化实验 | 第54页 |
4.2.4 活性氧物种的检测 | 第54页 |
4.2.5 猝灭实验 | 第54-55页 |
4.2.6 过氧化氢检测 | 第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4.3.1 磁性铁基碳氮材料的表征 | 第55-57页 |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表征 | 第57-59页 |
4.3.3 对照实验 | 第59-60页 |
4.3.4 光强的影响 | 第60页 |
4.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6 负载量的影响 | 第61页 |
4.3.7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8 循环实验 | 第62-63页 |
4.3.9 底物拓展 | 第63-65页 |
4.4 机理推测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附录B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82-87页 |
附录C GC与GC-MS原始图 | 第87-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