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码激发的气体超声波流量计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时差式气体超声波流量计测量原理 | 第14-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阈值法 | 第18-20页 |
1.2.2 编码激发法 | 第20-22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复杂工况下回波信号幅值特性研究 | 第24-42页 |
2.1 阈值触发-动态选择过零点方式问题研究 | 第24-28页 |
2.1.1 渡越时间检测原理分析 | 第24-27页 |
2.1.2 流量算法分析 | 第27-28页 |
2.2 回波信号幅值特性分析 | 第28-34页 |
2.2.1 回波信号理想波形分析 | 第28-29页 |
2.2.2 不同工况下回波信号幅值特性分析 | 第29-33页 |
2.2.3 可变阈值检测法尝试 | 第33-34页 |
2.3 持续性跳波研究与实验统计 | 第34-37页 |
2.3.1 持续性跳波问题研究 | 第34-35页 |
2.3.2 实验统计 | 第35-37页 |
2.4 信号跳波问题解决方案设计 | 第37-40页 |
2.4.1 频率调制激发方案 | 第37-38页 |
2.4.2 相位调制激发方案 | 第38-39页 |
2.4.3 幅值相位调制激发方案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基于编码激发的特征波形产生方法研究 | 第42-61页 |
3.1 编码激发方案原理 | 第42-48页 |
3.1.1 压电换能器等效电路模型 | 第42-43页 |
3.1.2 换能器收发系统电路模型 | 第43-44页 |
3.1.3 特征波形产生原理 | 第44-48页 |
3.2 系统模型搭建与仿真分析 | 第48-52页 |
3.2.1 换能器收发系统传递函数 | 第48-49页 |
3.2.2 换能器收发系统仿真分析 | 第49-52页 |
3.3 幅相调制激励脉冲参数确定 | 第52-55页 |
3.3.1 Simulink建模仿真 | 第52-53页 |
3.3.2 实验测试 | 第53-55页 |
3.4 编码激发方案可行性验证 | 第55-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编码激发方案系统设计 | 第61-81页 |
4.1 超声波信号渡越时间检测原理 | 第61-63页 |
4.2 硬件系统设计 | 第63-69页 |
4.2.1 双CPU微处理器单元 | 第63-66页 |
4.2.2 幅相调制激发电路 | 第66-68页 |
4.2.3 高精度计时电路 | 第68-69页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第69-73页 |
4.3.1 回波信号编码特征识别算法 | 第69-71页 |
4.3.2 双CPU工作时序控制 | 第71-73页 |
4.4 编码激发方案性能优化 | 第73-80页 |
4.4.1 温度对换能器性能影响 | 第73-74页 |
4.4.2 换能器频率特性分析 | 第74-75页 |
4.4.3 频率反馈技术 | 第75-79页 |
4.4.4 实验验证 | 第79-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实流标定 | 第81-87页 |
5.1 负压法实流标定实验方案设计 | 第81页 |
5.2 实验流程 | 第81-83页 |
5.2.1 仪表调试 | 第82页 |
5.2.2 消除惯性延迟误差 | 第82页 |
5.2.3 消除零点误差 | 第82-83页 |
5.2.4 仪表系数修正 | 第83页 |
5.2.5 流量标定结果鉴定 | 第83页 |
5.3 实验平台搭建 | 第83-85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7-8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