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3 文献简要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隐含碳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隐含碳概念的提出 | 第20页 |
2.2 隐含碳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环境要素禀赋理论 | 第21页 |
2.2.3 污染避难所假说 | 第21-22页 |
2.3 投入产出理论 | 第22-26页 |
2.3.1 投入产出法的含义 | 第22页 |
2.3.2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 | 第22-23页 |
2.3.3 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 第23-24页 |
2.3.4 投入产出基本系数 | 第24-25页 |
2.3.5 投入产出模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隐含碳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构建 | 第26-34页 |
3.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第26-31页 |
3.1.1 隐含碳测算方法介绍 | 第26-27页 |
3.1.2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3.1.3 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模型 | 第29-30页 |
3.1.4 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模型 | 第30页 |
3.1.5 进出口贸易差额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模型 | 第30-31页 |
3.2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31-34页 |
3.2.1 影响因素分解模型的介绍 | 第31-32页 |
3.2.2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G7贸易隐含碳测算的实证分析 | 第34-76页 |
4.1 数据的来源及行业重新划分 | 第34-36页 |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测算的实证分析 | 第36-47页 |
4.2.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量分析 | 第36-41页 |
4.2.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行业分析 | 第41-47页 |
4.3 中国与七国集团各国贸易隐含碳测算的实证分析 | 第47-76页 |
4.3.1 中国与七国集团各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总量分析 | 第48-60页 |
4.3.2 中国与七国集团各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行业分析 | 第60-76页 |
第五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G7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91页 |
5.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2页 |
5.1.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79页 |
5.1.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2页 |
5.2 中国与七国集团各国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91页 |
5.2.1 中国与七国集团各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82-87页 |
5.2.2 中国与七国集团各国进口贸易隐含碳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91-9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1-9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94-97页 |
6.2.1 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94页 |
6.2.2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 第94-95页 |
6.2.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 第95-96页 |
6.2.4 摒弃传统的外贸思想,权衡环境与贸易关系 | 第96页 |
6.2.5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参与应对全球气候谈判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10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参赛获奖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