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钌抗癌药物的主要类型及特性 | 第18-19页 |
1.2.2 NO供体的分类与应用 | 第19-20页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贡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三种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3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的合成 | 第24-27页 |
2.3.1 合成方法 | 第24-25页 |
2.3.2 实验原理 | 第25页 |
2.3.3 配合物及其对应配体的结构示意图 | 第25-27页 |
2.4 配合物的表征 | 第27-32页 |
2.4.1 红外光谱 | 第27-28页 |
2.4.2 核磁共振氢谱 | 第28-29页 |
2.4.3 高分辨电喷雾质谱 | 第29-31页 |
2.4.4 紫外光谱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红外光谱动力学研究 | 第33-39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时间系列动态红外 | 第34-38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4页 |
3.2.2 实验说明 | 第34-35页 |
3.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5-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39-57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 第39-47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39-40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4.3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对质粒DNA的光切割作用 | 第47-55页 |
4.3.1 实验原理 | 第47页 |
4.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4.3.3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4.3.4 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7-5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5.3.1 荧光淬灭机制的研究 | 第58-60页 |
5.3.2 用静态淬灭法分析混配型钌配合物与HSA的相互作用 | 第60-62页 |
5.3.3 红外光谱法研究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与HSA的结合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混配型亚硝酰钌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65-71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检测方法 | 第65-66页 |
6.2.1 CCK-8法及原理 | 第65-66页 |
6.2.2 CCK-8法优点与不足 | 第66页 |
6.3 细胞培养实验 | 第66-70页 |
6.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66-67页 |
6.3.2 试剂配制 | 第67页 |
6.3.3 细胞传代培养 | 第67页 |
6.3.4 实验过程 | 第67-68页 |
6.3.5 结果与讨论 | 第68-7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8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