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1 洪水风险模拟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洪灾风险区划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模拟 | 第15-3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8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5-16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16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16页 |
2.1.4 历史洪灾 | 第16页 |
2.1.5 社会经济 | 第16-17页 |
2.1.6 防洪工程 | 第17-18页 |
2.2 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原理 | 第18-21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2.2 数值离散 | 第19-21页 |
2.3 洪水风险模型建立 | 第21-27页 |
2.3.1 洪水来源与量级的确定 | 第21页 |
2.3.2 溃口分析 | 第21-23页 |
2.3.3 线状地物概化 | 第23-24页 |
2.3.4 桥涵概化 | 第24-25页 |
2.3.5 网格剖分 | 第25-26页 |
2.3.6 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26-27页 |
2.4 洪水风险模拟 | 第27-31页 |
2.4.1 曲庄溃口方案洪水风险模拟 | 第28页 |
2.4.2 道口闸溃口方案洪水风险模拟 | 第28-29页 |
2.4.3 郝桥溃口方案洪水风险模拟 | 第29-30页 |
2.4.4 冯家湾溃口方案洪水风险模拟 | 第30-31页 |
2.5 结果合理性分析 | 第31-33页 |
2.5.1 水量平衡分析 | 第31页 |
2.5.2 地形分析 | 第31页 |
2.5.3 不同溃堤方案比较 | 第31-32页 |
2.5.4 局部糙率 | 第32-33页 |
2.6 洪水风险指标的提取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方法 | 第37-53页 |
3.1 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45页 |
3.1.1 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3.1.2 指标信息提取 | 第38-39页 |
3.1.3 指标分析 | 第39-44页 |
3.1.4 指标量化 | 第44-45页 |
3.2 层次分析法 | 第45-46页 |
3.2.1 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 | 第45页 |
3.2.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5页 |
3.2.3 计算单一准则下指标的相对权重 | 第45页 |
3.2.4 一致性检验 | 第45-46页 |
3.2.5 组合权重计算 | 第46页 |
3.3 突变理论 | 第46-50页 |
3.3.1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 第47页 |
3.3.2 燕尾突变归一公式推导 | 第47-48页 |
3.3.3 蝴蝶突变归一公式推导 | 第48-49页 |
3.3.4 基于突变理论的洪灾风险区划方法 | 第49-50页 |
3.4 随机集理论原理 | 第50-52页 |
3.4.1 随机集的上下逆 | 第50页 |
3.4.2 随机集的质量函数 | 第50页 |
3.4.3 随机集的上概率和下概率 | 第50-51页 |
3.4.4 随机集的置信测度和似然测度 | 第51页 |
3.4.5 基于随机集的洪灾风险精细区划模型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 | 第53-63页 |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 | 第53-55页 |
4.1.1 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4页 |
4.1.2 区划标准的确定 | 第54页 |
4.1.3 洪灾风险精细区划 | 第54-55页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 | 第55-57页 |
4.2.1 底层指标归一化 | 第55-56页 |
4.2.2 计算准则层指标突变隶属度 | 第56页 |
4.2.3 总目标突变隶属度 | 第56页 |
4.2.4 区划标准的确定 | 第56页 |
4.2.5 洪灾风险精细区划 | 第56-57页 |
4.3 基于随机集的防洪保护区洪灾风险精细区划 | 第57-60页 |
4.3.1 单指标分析 | 第57-58页 |
4.3.2 区划标准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 洪灾风险区划方法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5页 |
1、发表论文 | 第73页 |
2、参与科研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