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梁平海槽东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地震识别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生物礁地质研究 | 第8-9页 |
1.2.2 国内外生物礁识别与预测技术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 第14页 |
2.2 研究区地表及地腹地震地质条件 | 第14-15页 |
2.2.1 地表地质条件 | 第14页 |
2.2.2 地震地质条件 | 第14-15页 |
2.3 研究区勘探、钻井及地震资料概况 | 第15-17页 |
2.3.1 地质调查 | 第15页 |
2.3.2 地震勘探 | 第15页 |
2.3.3 钻井简况 | 第15-16页 |
2.3.4 地震资料情况 | 第16-17页 |
2.4 研究区沉积特征 | 第17-18页 |
第3章 生物礁地震预测 | 第18-50页 |
3.1 晚二叠世末期沉积模式及地质特征 | 第18-25页 |
3.1.1 开阔海台地-海槽沉积相模式 | 第18-19页 |
3.1.2 晚二叠世末期地层厚度特征 | 第19-20页 |
3.1.3 上二叠统长兴组岩性及电测特征分析 | 第20-25页 |
3.2 生物礁地震相模式及预测技术 | 第25-40页 |
3.2.1 碳酸盐岩地震相模式 | 第25-26页 |
3.2.2 开阔台地—海槽相地震相模式 | 第26-27页 |
3.2.3 地震预测技术 | 第27-40页 |
3.3 沉积相带及生物礁有利相带平面分布 | 第40-42页 |
3.3.1 沉积相带平面分布 | 第40-41页 |
3.3.2 生物礁有利相带分布 | 第41-42页 |
3.4 海槽东侧生物礁特征及类型分析 | 第42-50页 |
3.4.1 传统生物礁类型 | 第42-44页 |
3.4.2 海槽东侧生物礁特征 | 第44-48页 |
3.4.3 海槽东侧生物礁类型 | 第48-50页 |
第4章 长兴组生物礁发育模式 | 第50-64页 |
4.1 长兴组早晚期古地貌 | 第50-56页 |
4.1.1 长兴组早期(成礁前)古地貌特征分析 | 第50-53页 |
4.1.2 长兴组末期(成礁后)古地貌特征分析 | 第53-56页 |
4.1.3 长兴组早、晚期古地貌特征对比 | 第56页 |
4.2 生物礁发育期次 | 第56-59页 |
4.3 飞底泥岩对生物礁地震预测影响 | 第59-62页 |
4.3.1 飞底泥岩泥岩及泥质灰岩的地震响应特征 | 第59-60页 |
4.3.2 飞仙关底泥岩厚度分析 | 第60页 |
4.3.3 飞底泥质灰岩厚度分析 | 第60-61页 |
4.3.4 生物礁发育的有利区域 | 第61-62页 |
4.4 斜坡坡度对生物礁发育影响 | 第62-64页 |
4.4.1 斜坡坡度对生物礁发育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2 斜坡坡度对生物礁储层的影响 | 第63-64页 |
第5章 生物礁储层地震反演 | 第64-79页 |
5.1 生物礁储层地质特征 | 第64-68页 |
5.1.1 生物礁储层岩性特征 | 第64-66页 |
5.1.2 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 | 第66-68页 |
5.2 生物礁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68-72页 |
5.2.1 生物礁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68-70页 |
5.2.2 生物礁储层精细标定 | 第70-72页 |
5.3 生物礁储层地震反演 | 第72-79页 |
5.3.1 生物礁储层识别模式 | 第72-73页 |
5.3.2 有井约束速度反演 | 第73-75页 |
5.3.3 孔隙度反演 | 第75-77页 |
5.3.4 应用效果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