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基于多场耦合的电力电缆温度场仿真及其监测系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解析法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3 温度监测系统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4-16页
第2章 电力电缆温度场计算原理第16-27页
    2.1 单芯交联聚乙烯电缆基本结构第16-17页
    2.2 常见地下电缆的敷设方式与散热比较第17-19页
        2.2.1 常见电缆敷设方式第17-18页
        2.2.2 敷设方式优缺点比较第18-19页
    2.3 电力电缆损耗计算第19-22页
        2.3.1 线芯损耗第19-21页
        2.3.2 绝缘介质损耗第21页
        2.3.3 电力电缆金属护套损耗第21-22页
    2.4 温度场的传热学原理第22-26页
        2.4.1 传热方式第22-24页
        2.4.2 传热学基本微分方程第24-25页
        2.4.3 边界条件第25-26页
    2.5 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典型敷设方式下的电力电缆温度场计算第27-41页
    3.1 直埋敷设电力电缆温度场计算第27-32页
        3.1.1 计算模型建立第27-28页
        3.1.2 电磁-热耦合计算第28-32页
    3.2 电缆沟敷设电缆的电磁—热—流耦合场计算第32-38页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2-34页
        3.2.2 电磁-热-流耦合计算第34-38页
    3.3 排管敷设电缆的电磁—热—流耦合场计算第38-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电力电缆温度场监测系统研制第41-47页
    4.1 硬件设计方案第41-42页
    4.2 器件选择第42-43页
        4.2.1 温度传感器选择第42-43页
        4.2.2 主控芯片选择第43页
    4.3 数据传输模块第43-45页
    4.4 SD卡模块第45页
    4.5 通信模块第45-46页
    4.6 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5.1 结论第47页
    5.2 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racle存储过程的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视频的车辆跟踪及车流长度检测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