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技术测量方法论文

面向光栅投影的点云预处理与曲面重构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6页
   ·引言第12-14页
   ·逆向工程研究现状第14-1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常用三维测量方法概述第17-20页
   ·点云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20-25页
     ·点云简化第20-22页
     ·点云拼接第22-23页
     ·点云除噪第23-24页
     ·点云分块第24-25页
   ·曲面重构技术研究现状第25-30页
   ·选题意义第30-3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3-36页
第2章 光栅投影位相测量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第36-58页
   ·引言第36-37页
   ·光栅投影相位调制第37-40页
     ·正弦光栅与光栅函数第37-38页
     ·投影光栅相位调制第38-40页
   ·光栅投影相位解调第40-51页
     ·一维FTP变换第41-43页
     ·二维FTP变换第43-46页
     ·FTP变换实验第46-47页
     ·PSP变换第47-50页
     ·PSP变换实验第50-51页
   ·相位展开第51-56页
     ·包裹相位与相位展开第51-52页
     ·最小差分算法去包裹第52-55页
     ·相位展开实验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3章 光栅投影点云数据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第58-82页
   ·引言第58页
   ·继承与优化算法拼接点云第58-68页
     ·算法机理第58-59页
     ·模型建立第59-61页
     ·实现过程第61-63页
     ·点云拼接实验第63-66页
     ·与ICP算法的性能比较第66-68页
   ·最小二乘法自动拼接点云第68-75页
     ·基于Gauss-Markoff模型的最小二乘算法第68-71页
     ·点云拼接实验第71-72页
     ·配准误差分析第72-75页
   ·自适应网格法简化点云第75-81页
     ·均匀网格法第75-77页
     ·自适应网格法第77页
     ·点云简化实验第77-80页
     ·与均匀网格法的比较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光栅投影NURBS曲面重构技术的研究第82-105页
   ·引言第82-83页
   ·无序点云三角网格剖分第83-91页
     ·三角网格剖分概述第83-84页
     ·基于LABN准则的三角形生长法第84-87页
     ·三角网格剖分实现过程第87-91页
     ·三角网格剖分实验第91页
   ·无序点云四边域剖分第91-96页
     ·四边域剖分概述第91-93页
     ·四边域最大权匹配第93-95页
     ·四边域剖分实验第95-96页
   ·NURBS曲面拟合第96-99页
     ·NURBS曲面数学模型第96页
     ·NURBS曲面插值第96-99页
     ·NURBS曲面逼近第99页
   ·NURBS曲面重构实验第99-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5章 光栅投影NURBS曲面重构精度与光顺特性分析第105-122页
   ·引言第105-106页
   ·控制点对重构精度的影响第106-109页
     ·重构精度与控制点关系第106-107页
     ·实验与数据分析第107-109页
   ·曲面-点云偏差分析第109-112页
     ·曲面-点云偏差影响因素第109页
     ·实验与数据分析第109-112页
   ·重构曲面光顺特性分析第112-120页
     ·曲面光顺的含义与准则第112页
     ·曲面光顺的检测方法第112-117页
     ·提高曲面光顺性方法第117-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6章 光栅投影人体面部三维检测与曲面重构第122-139页
   ·引言第122-123页
   ·三维面部光栅图像采集第123-124页
   ·点云生成与拼接第124-128页
     ·点云生成第124-125页
     ·扫描系统标定第125-126页
     ·面部点云拼接第126-128页
   ·面部三角面片重构第128-129页
   ·面部三角面片孔洞填充第129-132页
   ·面部NURBS曲面重构第132-134页
   ·面部模型快速成形加工第134-138页
     ·快速成形机理第134-135页
     ·逆向过程与正向过程的数据接口第135页
     ·RE和RP结合的人脸模型加工第135-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本文工作总结第139-141页
   ·主要创新点第141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渣蛋白酶解物的制备与微囊化特性及其对SD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金属板材弹、塑性性质与材料微结构的关系及其试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