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页岩基本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岩石流变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岩石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13-14页 |
1.2.4 页岩气井井壁稳定性研究 | 第14页 |
1.2.5 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研究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页岩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15页 |
1.3.2 页岩流变特性研究 | 第15页 |
1.3.3 深井页岩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15页 |
1.3.4 典型油气井工程数值模拟及井壁稳定性研究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页岩基本力学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 第17-37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17-21页 |
2.1.1 试验设备及试件制备 | 第17-18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1.3 试验方案 | 第20-21页 |
2.2 实体页岩试样变形特性分析 | 第21-24页 |
2.2.1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21-23页 |
2.2.2 试样破坏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 钻孔页岩试样变形特性分析 | 第24-36页 |
2.3.1 试验结果 | 第24-27页 |
2.3.2 应力应变分析 | 第27页 |
2.3.3 抗剪强度分析 | 第27-28页 |
2.3.4 Mohr-Coulomb破坏准则及其参数识别 | 第28-30页 |
2.3.5 岩石试样破坏特性 | 第30-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页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 第37-49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37-38页 |
3.1.1 试验设备 | 第3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3.1.3 试验方案 | 第37-38页 |
3.2 实体页岩流变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3.2.1 蠕变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3.2.2 破坏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3.3 钻孔页岩流变特性分析 | 第41-47页 |
3.3.1 钻孔型试样蠕变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3.3.2 流固耦合作用下钻孔页岩试样蠕变曲线特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3 破坏特征分析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考虑时效特征的页岩蠕变模型研究 | 第49-57页 |
4.1 元件模型理论 | 第49-50页 |
4.2 岩石蠕变模型 | 第50-51页 |
4.3 Cvisc模型 | 第51-52页 |
4.4 Cvisc模型参数识别 | 第52-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考虑时效特征的页岩气井井壁稳定性分析 | 第57-73页 |
5.1 页岩气井壁围岩应力 | 第57页 |
5.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57-60页 |
5.2.1 FLAC~(3D)简介 | 第57-58页 |
5.2.2 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5.2.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9-60页 |
5.3 井壁稳定性分析 | 第60-72页 |
5.3.1 无水压作用下井壁稳定性分析 | 第60-65页 |
5.3.2 水压作用下井壁稳定性分析 | 第65-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