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27页 |
1.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 第10-12页 |
1.2.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第12-13页 |
1.2.3 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机制 | 第13-16页 |
1.2.4 金属纳米颗粒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6-27页 |
1.2.4.1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传感 | 第16-21页 |
1.2.4.2 强散射标记探针 | 第21-22页 |
1.2.4.3 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1.2.4.4 纳米尺度的浓度扩增载体 | 第25-26页 |
1.2.4.5 基于纳米颗粒团聚的比色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1.2.4.6 荧光淬灭方面的应用 | 第27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离散偶极近似研究金属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 | 第29-45页 |
2.1 前言 | 第29-31页 |
2.2 DDSCAT介绍 | 第31-33页 |
2.3 模拟 | 第33-44页 |
2.3.1 金纳米球模拟 | 第33-36页 |
2.3.1.1 细分数对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1.2 环境介质的折射率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1.3 粒径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2 金纳米棒模拟 | 第36-42页 |
2.3.2.1 光沿不同方向入射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2.2 长径比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2.3 等效半径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2.4 环境介质的折射率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3 金/银核壳结构模拟 | 第42-44页 |
2.3.3.1 细分数对计算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页 |
2.3.3.2 包覆层厚度对金核银壳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纳米颗粒的合成与DNA修饰 | 第45-67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金纳米棒的合成与DNA修饰 | 第46-5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46-48页 |
3.2.3 金纳米棒的表征 | 第48-52页 |
3.2.4 金纳米棒的纯化 | 第52-54页 |
3.2.5 金纳米棒的DNA功能化修饰 | 第54-59页 |
3.2.5.1 基本实验流程 | 第54-56页 |
3.2.5.2 金纳米棒表面DNA含量测定 | 第56-59页 |
3.3 金纳米球的合成与DNA修饰 | 第59-63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3.3.2 金纳米球的合成 | 第59-60页 |
3.3.3 金纳米球的表征 | 第60-62页 |
3.3.4 金纳米球的DNA修饰 | 第62-63页 |
3.4 金核银壳纳米颗粒的合成与DNA修饰 | 第63-65页 |
3.4.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3.4.2 金核银壳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3-64页 |
3.4.3 金核银壳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4-65页 |
3.4.4 金核银壳纳米颗粒表面的DNA探针偶联 | 第65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65-67页 |
第4章 基于金纳米棒的数字DNA探测技术 | 第67-91页 |
4.1 前言 | 第67-68页 |
4.2 探测原理 | 第68-69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69-75页 |
4.3.1 试剂与材料 | 第69-70页 |
4.3.2 磁球探针的制备 | 第70-71页 |
4.3.3 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71页 |
4.3.4 金纳米棒探针的制备 | 第71-72页 |
4.3.5 HPV基因片段的检测 | 第72页 |
4.3.6 暗场光学成像装置 | 第72-74页 |
4.3.7 制备APTES修饰的载玻片 | 第74页 |
4.3.8 观测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5-89页 |
4.4.1 金纳米棒的表征 | 第75页 |
4.4.2 金纳米棒的自动识别 | 第75-82页 |
4.4.3 金纳米棒的限域富集探测 | 第82-87页 |
4.4.4 HPV基因片段的探测结果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基于单纳米颗粒散射谱编码的数字化液相生物芯片 | 第91-106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探测原理 | 第92-93页 |
5.3 实验过程 | 第93-97页 |
5.3.1 试剂与材料 | 第93-94页 |
5.3.2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4页 |
5.3.3 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94-95页 |
5.3.4 制备APTES修饰的载玻片 | 第95页 |
5.3.5 磁球探针的制备 | 第95-96页 |
5.3.6 靶分子DNA的同时检测 | 第96-97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7-105页 |
5.4.1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97-99页 |
5.4.2 混合纳米颗粒的识别 | 第99-101页 |
5.4.3 考察多种纳米颗粒用于标记DNA杂交的可行性 | 第101-102页 |
5.4.4 高通量DNA探测结果 | 第102-103页 |
5.4.5 与基于液相生物芯片的MAGPIX技术的比较 | 第103-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