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高能效的无线中继网络物理层传输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7-13页
1 绪论第13-35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8页
        1.1.1 高能效传输的需求第13-16页
        1.1.2 高能效传输的理论定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2页
        1.2.1 协作中继传输第19-23页
        1.2.2 网络编码第23-25页
        1.2.3 中继配置第25-26页
        1.2.4 能量管理第26-32页
            1.2.4.1 无线网络耗能第26-28页
            1.2.4.2 能量收集和转移技术第28-32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结构第32-35页
2 协作中继传输技术第35-47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协作中继网络及性能第35-42页
        2.2.1 系统模型第35-36页
        2.2.2 最小化耗能优化问题第36-38页
        2.2.3 近似最优算法第38-40页
        2.2.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2.3 协作中继网络BER性能第42-45页
        2.3.1 系统模型第42-44页
        2.3.2 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基于无线携能技术的高能效双向中继传输方法第47-63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系统模型第47-50页
        3.2.1 第一阶段传输模型第47-48页
        3.2.2 第二阶段传输模型第48页
        3.2.3 第三阶段传输模型第48-50页
    3.3 优化问题阐述第50页
    3.4 功率分割和传输速率算法第50-53页
    3.5 数值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3.5.1 算法合理性和优越性验证第53-56页
        3.5.2 公平性参量的影响及分析第56-58页
        3.5.3 中继位置的影响及分析第58页
        3.5.4 传输阶段时间比例的影响及分析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3页
4 基于能量收集技术的高能效并行双向中继传输方法第63-83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系统模型第63-66页
        4.2.1 并行双向中继传输模型第63-64页
        4.2.2 能量收集模型第64-66页
    4.3 优化问题阐述第66-68页
    4.4 优化问题重构第68-70页
        4.4.1 非线性分式转化第68页
        4.4.2 对偶问题重构第68-70页
    4.5 功率分配、中继选择和传输速率算法第70-72页
    4.6 外层最小化问题第72-74页
    4.7 数值结果与分析第74-79页
        4.7.1 联合优化策略数值结果第75-78页
        4.7.2 不同方案性能对比第78-79页
        4.7.3 传输速率阈值对能效的影响第79页
    4.8 本章小结第79页
    4.9 本章附录第79-83页
5 基于最大分集增益网络编码的高能效传输技术第83-103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系统模型第83-87页
        5.2.1 信息传输机制第84-87页
        5.2.2 能量模型和功率消耗模型第87页
    5.3 问题的数学描述第87-91页
        5.3.1 能效推导第87-88页
        5.3.2 总耗能推导第88-89页
        5.3.3 中断概率推导第89-91页
        5.3.4 能效优化问题模型第91页
    5.4 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算法第91-96页
        5.4.1 中断概率的近似几何规划第92-93页
        5.4.2 目标函数的分式规划第93-94页
        5.4.3 PA和RS的分解与迭代第94-96页
    5.5 算法收敛性和复杂度分析第96页
    5.6 数值结果与性能分析第96-100页
        5.6.1 RS结果及其带来的能效增益第97-99页
        5.6.2 PA策略带来的能效增益第99-100页
        5.6.3 中继位置的影响第100页
    5.7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5.8 本章附录第101-103页
6 基于最大分集增益编码的高能效能量收集和转移技术第103-119页
    6.1 引言第103页
    6.2 系统模型第103-106页
    6.3 能效最优问题的数学描述第106-110页
        6.3.1 总耗能推导第107页
        6.3.2 中断概率推导第107-110页
    6.4 优化问题的凸转化第110-114页
        6.4.1 单链路中断概率的指数多项式转化第110-112页
        6.4.2 目标函数的减式转化第112页
        6.4.3 问题的凸式转化第112-114页
    6.5 数值结果与性能分析第114-118页
        6.5.1 优化策略结果第114-116页
        6.5.2 能效和中断阈值之间的折中关系第116-117页
        6.5.3 不同传输机制的性能对比第117-118页
    6.6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7 高能效的级联式网络编码技术第119-141页
    7.1 引言第119页
    7.2 传输模型第119-123页
        7.2.1 第一阶段传输模型第120-121页
        7.2.2 第二阶段传输模型第121页
        7.2.3 第三阶段传输模型第121-123页
    7.3 能效推导第123-125页
    7.4 数值结果与性能分析第125-129页
    7.5 与其他网络编码性能比较第129-140页
        7.5.1 最大分集增益网络编码第129-133页
        7.5.2 多用户双向中继传输网络第133-136页
        7.5.3 三种传输方案能效对比第136-140页
    7.6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8 总结与展望第141-143页
    8.1 本文总结第141-142页
    8.2 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53-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对论性费米子的自旋相关量子输运研究
下一篇:结构可控BN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