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乘用车前纵梁在正面碰撞中的吸能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碰撞分析理论及算法 | 第17-26页 |
2.1 显示非线性有限元算法 | 第17-21页 |
2.1.1 控制方程推导 | 第17-19页 |
2.1.2 中心差分法 | 第19页 |
2.1.3 质量缩放与时间步长控制 | 第19-21页 |
2.2 相关算法 | 第21-24页 |
2.2.1 Belytschko-Tsay壳单元 | 第21-22页 |
2.2.2 接触 | 第22-23页 |
2.2.3 沙漏控制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形状尺寸对薄壁梁吸能的影响 | 第26-35页 |
3.1 纵梁碰撞特性的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3.2 薄壁梁典型变形模式 | 第27-29页 |
3.3 有限元模型搭建 | 第29页 |
3.4 截面形状与吸能 | 第29-31页 |
3.5 长宽比与吸能 | 第31-32页 |
3.6 壁厚与吸能 | 第32-3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弱化结构对薄壁梁吸能的影响 | 第35-43页 |
4.1 诱导槽与吸能 | 第35-38页 |
4.1.1 形状与吸能 | 第35-37页 |
4.1.2 高度与吸能 | 第37-38页 |
4.2 面上槽与吸能 | 第38-42页 |
4.2.1 形状与方向 | 第39页 |
4.2.2 数量 | 第39-41页 |
4.2.3 排布方式 | 第41-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焊接对薄壁梁吸能的影响 | 第43-49页 |
5.1 常用焊接方法 | 第43-44页 |
5.2 焊接布置方式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焊点间距的影响 | 第45-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前纵梁的仿真分析及优化改进 | 第49-62页 |
6.1 原始前纵梁碰撞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6.1.1 模型建立及导入 | 第49-50页 |
6.1.2 定义载荷及约束 | 第50-51页 |
6.2 原模型碰撞分析 | 第51-52页 |
6.3 模型修改原则 | 第52-53页 |
6.4 诱导槽及面上槽改进 | 第53-54页 |
6.5 厚度优化改进 | 第54-60页 |
6.5.1 均匀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6.5.2 响应表面法 | 第55-56页 |
6.5.3 优化过程及结果 | 第56-6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