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缆索承重桥梁梁端位移及组合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缆索承重桥梁结构性能 | 第12-14页 |
·风、地震和温度对缆索承重桥梁的作用 | 第14-15页 |
·影响梁端位移的因素 | 第15-17页 |
·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缆索承重桥梁结构体系及计算模型 | 第21-34页 |
·缆索承重桥梁结构体系 | 第21-24页 |
·斜拉桥结构体系 | 第21-22页 |
·悬索桥结构体系 | 第22-23页 |
·基本体系选择与参数分析 | 第23-24页 |
·缆索承重桥梁静力计算理论 | 第24-28页 |
·静力计算理论 | 第24-25页 |
·结构非线性 | 第25-28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28-32页 |
·衡量作用因素对梁端位移影响程度的标准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温度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34-64页 |
·温差作用 | 第34-39页 |
·桥塔梯度温差 | 第34-38页 |
·其它温差 | 第38-39页 |
·斜拉桥在温差下的梁端位移 | 第39-55页 |
·基本体系 | 第39-42页 |
·辅助墩的影响分析 | 第42-46页 |
·支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46-53页 |
·塔梁连接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悬索桥在温差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55-61页 |
·单跨悬索桥 | 第55-56页 |
·两跨悬索桥基本体系 | 第56-58页 |
·支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58页 |
·中塔与梁连接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四章 汽车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64-85页 |
·作用工况及基本参数 | 第64-67页 |
·斜拉桥在汽车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67-77页 |
·基本体系 | 第67-70页 |
·辅助墩的影响分析 | 第70-73页 |
·支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73-75页 |
·塔梁连接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75-77页 |
·悬索桥在汽车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77-83页 |
·单跨悬索桥 | 第77-78页 |
·两跨悬索桥基本体系 | 第78-79页 |
·支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 第79-80页 |
·中塔与梁连接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静风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85-111页 |
·静风作用 | 第85-88页 |
·横桥向静风作用 | 第85-87页 |
·顺桥向静风作用 | 第87-88页 |
·静风作用计算及其参数 | 第88-93页 |
·三维静风作用流程及其在ANSYS中的实现 | 第88-90页 |
·静风作用参数 | 第90-93页 |
·斜拉桥在静风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93-102页 |
·顺桥向静风作用 | 第93-98页 |
·横桥向静风作用 | 第98-102页 |
·悬索桥在静风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102-109页 |
·顺桥向静风作用 | 第102-105页 |
·横桥向静风作用 | 第105-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地震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111-141页 |
·地震动输入参数及其特性 | 第112-118页 |
·地震动输入强度 | 第112页 |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112-113页 |
·地震波选择 | 第113-115页 |
·地震作用的空间变化性 | 第115-118页 |
·不同体系缆索承重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118-123页 |
·斜拉桥体系地震响应的反应谱分析 | 第123-124页 |
·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梁端位移响应 | 第124-135页 |
·纵向一维地震动输入 | 第124-127页 |
·地震动空间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127-129页 |
·行波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129-135页 |
·悬索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梁端位移响应 | 第135-140页 |
·纵向一维地震动输入 | 第135-138页 |
·地震动空间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138-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梁端位移作用效应组合方法及应用 | 第141-179页 |
·可靠度分析理论 | 第142-145页 |
·一次二阶矩理论 | 第142-144页 |
·作用效应组合规则 | 第144-145页 |
·梁端位移作用效应组合的基本参数研究 | 第145-153页 |
·梁端位移的极限状态 | 第145-146页 |
·目标可靠度指标 | 第146页 |
·设计基准期 | 第146-147页 |
·梁端位移作用效应的概率分布函数 | 第147-153页 |
·梁端位移作用效应组合的实用设计表达式 | 第153-166页 |
·梁端位移作用效应组合种类 | 第153-154页 |
·实用设计表达式 | 第154-155页 |
·作用效应比值范围的确定 | 第155-156页 |
·梁端纵向位移UX作用效应组合分项系数 | 第156-163页 |
·梁端转角作用效应组合分项系数 | 第163-164页 |
·本文确定的分项系数的进一步解释 | 第164-166页 |
·与习惯组合方法的比较 | 第166-168页 |
·参与组合的作用因素比较 | 第166-167页 |
·两种组合方法的可靠度指标比较 | 第167-168页 |
·梁端附属装置位移参数设计建议 | 第168-177页 |
·梁端位移作用效应及组合 | 第168-170页 |
·梁端位移参数设计方法 | 第170-173页 |
·实桥试算 | 第173-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79-182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9页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179-181页 |
·建议及展望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