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陕西唐代帝陵雕塑造型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第9-11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的现状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1-13页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3-15页
        1.3.1 文献查阅法第13-14页
        1.3.2 实地考察法第14页
        1.3.3 比较法第14页
        1.3.4 素材整理归纳第14页
        1.3.5 例证法第14-15页
2 陕西唐代帝陵雕塑的艺术形态特征第15-43页
    2.1 初唐帝陵雕塑的艺术形态特征第15-19页
        2.1.1 唐高祖献陵(李渊·公元 566-635 年)第15-16页
        2.1.2 唐太宗昭陵(李世民·公元 599-649 年)第16-19页
    2.2 盛唐帝陵雕塑的艺术形态特征第19-26页
        2.2.1 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李治·公元 628-683)第20-22页
        2.2.2 唐中宗定陵(李显·公元 656-710 年)第22-23页
        2.2.3 唐睿宗桥陵(李旦·公元 662-716 年)第23-26页
    2.3 中唐帝陵雕塑的艺术形态特征第26-33页
        2.3.1 唐玄宗泰陵(李隆基·公元 685-762 年)第26-29页
        2.3.2 唐肃宗建陵(李亨·公元 711-762 年)第29-31页
        2.3.3 唐代宗元陵(李豫·公元 727-779)第31页
        2.3.4 唐德宗崇陵(李适·公元 742-805)第31-33页
        2.3.5 唐顺宗丰陵(李诵·公元 761-806)第33页
    2.4 晚唐帝陵雕塑的艺术形态特征第33-43页
        2.4.1 唐宪宗景陵(李纯·公元 778-820 年)第33-35页
        2.4.2 唐穆宗光陵(李恒·公元 795-824 年)第35-37页
        2.4.3 唐敬宗庄陵(李湛·公元 809-827 年)第37-38页
        2.4.4 唐文宗章陵(李昂·公元 809-840 年)第38页
        2.4.5 唐武宗端陵(李炎·公元 814-846 年)第38-40页
        2.4.6 唐宣宗贞陵(李忱·公元 810-859 年)第40-41页
        2.4.7 唐懿宗简陵(李漼·公元 833-873 年)第41-42页
        2.4.8 唐僖宗靖陵(李儇·公元 862-888 年)第42-43页
3 动画造型设计风格特征分析第43-49页
    3.1 动画造型分类第43-46页
        3.1.1 写实类造型第43-44页
        3.1.2 漫画风格类造型第44页
        3.1.3 装饰风格类造型第44-45页
        3.1.4 几何、符号风格类造型第45-46页
    3.2 动画造型的艺术特征第46-49页
        3.2.1 概括与简化第46-47页
        3.2.2 符号化特征第47页
        3.2.3 夸张和变形第47-48页
        3.2.4 拟人化特征第48-49页
4 唐代帝陵石雕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第49-59页
    4.1 文化符号的应用第49-55页
        4.1.1 华表的文化符号第49-50页
        4.1.2 动物类的文化符号第50-54页
        4.1.3 侍臣像的文化符号第54-55页
    4.2 表情应用第55-57页
        4.2.1 表情设计在动画中的重要性第55页
        4.2.2 表情设计在实物中的提取第55-56页
        4.2.3 唐帝陵石雕表情设计在动画中的应用分析第56-57页
    4.3 造型的应用第57-59页
        4.3.1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重要性第57-58页
        4.3.2 唐帝陵石雕造型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第58-59页
5 唐代帝陵石雕在动画造型中的应用设计第59-65页
    5.1 设计前的准备第59页
    5.2 案例综合第59-61页
    5.3 创作第61-65页
6 结论第65-67页
    6.1 主要结论第65页
    6.2 研究的不足第65页
    6.3 未来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1第71-73页
附录2第73-77页
附录3第77-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芾及其临习者学书路径予我行书创作之影响
下一篇:大明宫遗址公园标识系统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