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基于脑影像和基因数据的晚发性抑郁症风险特征与交互模式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语表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晚发性抑郁症的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 本文的工作第18-22页
        1.2.1 LOD的异常脑网络功能连接第20-21页
        1.2.2 LOD的DMN亚网络神经影像特征第21页
        1.2.3 LOD的基因-脑功能-认知功能交互作用第21-22页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22-24页
第二章 晚发性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及遗传影像研究进展第24-38页
    2.1 晚发性抑郁症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第24-26页
        2.1.1 LOD的认知功能障碍第24-25页
        2.1.2 LOD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第25页
        2.1.3 LOD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影像特征第25-26页
    2.2 晚发性抑郁症发病的风险因素第26-28页
        2.2.1 社会心理因素第26-27页
        2.2.2 神经生物特征第27-28页
    2.3 晚发性抑郁症的脑网络研究进展第28-32页
        2.3.1 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第28-29页
        2.3.2 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第29-32页
    2.4 晚发性抑郁症的遗传影像学研究进展第32-36页
        2.4.1 LOD的基因-脑功能相关研究第33-36页
        2.4.2 LOD的基因-脑功能-认知功能交互研究第36页
    2.5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晚发性抑郁症患者脑网络功能连接异常交互模式第38-52页
    3.1 背景第38-39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39-45页
        3.2.1 研究对象第39-40页
        3.2.2 MRI数据采集第40页
        3.2.3 MRI数据预处理第40-41页
        3.2.4 感兴趣区域定义第41-43页
        3.2.5 功能连接分析第43-44页
        3.2.6 统计学分析第44-45页
    3.3 结果第45-49页
        3.3.1 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第45-46页
        3.3.2 LOD的整体水平异常功能连接度分布节点第46页
        3.3.3 LOD的配对ROIs间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第46-47页
        3.3.4 LOD的网络水平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第47-48页
        3.3.5 LOD的脑网络功能连接与认知的相关性第48-49页
    3.4 讨论第49-51页
        3.4.1 LOD的总功能与边水平功能连接模式第49-50页
        3.4.2 LOD的网络内的功能连接模式第50-51页
        3.4.3 LOD的网络间功能连接模式第51页
    3.5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晚发性抑郁症基于默认亚网络的神经影像特征研究第52-68页
    4.1 背景第52-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59页
        4.2.1 研究对象第54-55页
        4.2.2 多维神经认知功能评估第55-56页
        4.2.3 MRI数据采集第56页
        4.2.4 MRI数据预处理第56-57页
        4.2.5 灰质萎缩效应第57页
        4.2.6 DMN功能连接计算第57页
        4.2.7 统计学分析第57-59页
    4.3 结果第59-64页
        4.3.1 受试者人口学资料与神经认知特征第59-60页
        4.3.2 LOD的DMN亚网络内异常功能连接第60-61页
        4.3.3 基于DMN亚网络功能连接的LOD风险因子第61-63页
        4.3.4 LOD的异常功能连接风险因子与认知功能关系分析第63-64页
    4.4 讨论第64-66页
        4.4.1 基于aDMN亚网络功能连接LOD的风险因子第64-65页
        4.4.2 基于pDMN亚网络功能连接LOD的风险因子第65页
        4.4.3 LOD的DMN亚网络功能连接的风险因子与认知相关性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晚发性抑郁症的基因-脑功能-认知功能交互作用分析第68-80页
    5.1 背景第68-69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5.2.1 研究对象第69页
        5.2.2 候选基因位点选择第69页
        5.2.3 血标本采集第69-70页
        5.2.4 候选基因检测和基因多态性测定第70页
        5.2.5 统计分析第70-71页
    5.3 结果第71-77页
        5.3.1 LOD的易感基因第71-72页
        5.3.2 LOD的易感基因-脑功能-认知功能的交互作用第72-77页
    5.4 讨论第77-79页
        5.4.1 LOD的易感基因第77-78页
        5.4.2 LOD的基因-脑功能-认知功能交互模式第78-79页
    5.5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4页
    6.1 论文总结工作第80-81页
    6.2 未来展望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作者简介第112-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成核剂法的聚丙烯结晶结构调控及效果表征
下一篇:中南半岛典型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