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18页 |
第2章 植物根系生长与水分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 植物对干旱的响应 | 第18-19页 |
·植物渗透调节对干旱的响应 | 第18-19页 |
·干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页 |
·环境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 第19页 |
2 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 | 第19-20页 |
3 植物的水势及其PV 曲线 | 第20-21页 |
4 植物的提水作用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3章 研究植物材料和总体设计 | 第26-30页 |
1 研究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第4章 不同模拟生境对青冈栎生长及其渗透调节的影响 | 第30-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叶面积的特征 | 第31-32页 |
·枝条和地茎的生长特征 | 第32-34页 |
·叶片相对含水量、自然饱和亏及干鲜比的夏季日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脯氨酸(Pro)的含量特征 | 第36-37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特征 | 第37-38页 |
·丙二醛的含量特征 | 第38-4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不同生境对青冈栎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生境对青冈栎叶片水分特征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生境对青冈栎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5章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的叶水势特征 | 第43-51页 |
1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43-44页 |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水势的测定 | 第43页 |
·PV 曲线的绘制及其参数计算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叶片的水势变化特征 | 第44-46页 |
·不同处理下青冈叶片的PV 曲线特征 | 第46-4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第6章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的光合特征 | 第51-60页 |
1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51-52页 |
·叶绿素的测定 | 第51页 |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的光合作用测定 | 第51页 |
·光合参数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叶绿素含量特征 | 第52-53页 |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的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 第53页 |
·不同模拟生境下青冈栎的蒸腾速率(Tr)与气孔导度(Gs)日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不同模拟生境青冈栎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特征 | 第55-5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7章 青冈栎在模拟岩溶双层结构中水分利用格局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材料 | 第60页 |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60页 |
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不同模拟环境下青冈栎夏季的水分利用格局 | 第60-62页 |
·不同模拟环境下青冈栎冬季的水分利用格局 | 第62-65页 |
·岩溶植物的提水作用 | 第65-6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青冈栎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化调节适应性 | 第70页 |
·表层岩溶水对青冈栎叶片水分的影响 | 第70页 |
·不同处理的青冈栎PV 曲线参数特征 | 第70页 |
·不同表层岩溶结构对植物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 第70-71页 |
·岩溶作用下的青冈栎水分利用格局 | 第71页 |
·岩石下层水分对青冈栎根系下扎有重要驱动作用 | 第71页 |
2 展望 | 第71-73页 |
·对岩溶植物根系提水作用的进一步探究 | 第71-72页 |
·进一步探讨岩溶植物根的结构与其适应性的关系 | 第72页 |
·根系下扎速度及其下扎数量与上层土壤含水量多少、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 第72页 |
·进一步量化下层根系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 第72页 |
·岩溶植物根际微环境与岩溶作用的耦合关系 | 第72-7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