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四)写作重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写作重点 | 第15页 |
2.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3.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的相关概念梳理 | 第16-24页 |
(一)道德绑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1.道德绑架的定义 | 第16-17页 |
2.道德绑架与道德劝说 | 第17页 |
3.道德绑架与道德制裁 | 第17-18页 |
(二)道德绑架违背基本道德伦理 | 第18-22页 |
1.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审视道德绑架 | 第18-20页 |
2.从西方经典道德哲学审视道德绑架 | 第20-22页 |
(三)新媒体特征 | 第22-24页 |
1.传播程序变革 | 第22页 |
2.媒介权利形态转变 | 第22-23页 |
3.超时空性 | 第23页 |
4.交互性强 | 第23页 |
5.个性化服务 | 第23-24页 |
三、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的表现形式 | 第24-28页 |
(一)以贴标签为手段的社会角色绑架——以“农民工乘地铁有座不敢坐”为例 | 第24-25页 |
(二)以情感威胁为手段的情感绑架——以“朋友圈投票”为例 | 第25-26页 |
(三)以商业抵制为手段的慈善绑架——以“马云被逼捐”为例 | 第26-27页 |
(四)以网络舆论为手段的绑架司法独立——以“辱母杀人案”为例 | 第27-28页 |
四、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的特征 | 第28-36页 |
(一)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施众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1.道德绑架施众群体构成特征 | 第29页 |
2.道德绑架成施众营销手段 | 第29-30页 |
3.盲目从众性更甚 | 第30-31页 |
4.以不道德行为规劝“非道德行为” | 第31-32页 |
(二)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传播媒介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1.新媒体传播媒介为道德绑架提供大量素材 | 第32页 |
2.新媒体的多元开放性易催生道德相对主义 | 第32-33页 |
3.信息碎片化使得事件真实性难以考证 | 第33-34页 |
(三)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受众特征分析 | 第34-36页 |
1.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受众构成群体特征 | 第34页 |
2.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受众平民化 | 第34-35页 |
3.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受众易泛化 | 第35-36页 |
五、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原因探析 | 第36-38页 |
(一)现实利益冲突是道德绑架发生根源所在 | 第36-37页 |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导致道德绑架频繁发生 | 第37页 |
(三)沉默螺旋效应是道德绑架发生的心理助推力 | 第37-38页 |
六、新媒体时代下道德绑架的对策与建议 | 第38-47页 |
(一)切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38-40页 |
1.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网民现状,收集舆情信息 | 第38-39页 |
2.开展朋辈教育,注重“意见领袖” | 第39页 |
3.重视青年群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三观” | 第39-40页 |
(二)积极引导舆论方向,化挑战为机遇 | 第40-41页 |
1.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第40-41页 |
2.重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机 | 第41页 |
(三)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正确引导道德功能发挥 | 第41-44页 |
1.区分底线道德与崇高道德 | 第41-42页 |
2.区分道德绑架与道德评价 | 第42-43页 |
3.注重公民权利意识培养,拒绝道德绑架 | 第43页 |
4.加强培育新媒体受众媒介素养 | 第43-44页 |
(四)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 第44-45页 |
1.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 第44页 |
2.增强矛盾化解能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 第44-45页 |
(五)加强新媒体平台管理,严肃处理违法行为 | 第45-47页 |
1.推广社交媒体实名制,整顿唯利不唯实的报道 | 第45-46页 |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一)著作类 | 第47-48页 |
(二)论文类 | 第48-49页 |
(三)其他类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