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肇凹陷断裂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关于弱变形构造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关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断裂控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主要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三肇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2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7-18页 |
2.2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0页 |
2.4 石油地质特征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断裂特征 | 第22-34页 |
3.1 断裂分布 | 第22-23页 |
3.2 弱变形构造带识别 | 第23-26页 |
3.2.1 基底断裂分布 | 第23-25页 |
3.2.2 盖层断裂特征识别弱变形构造带 | 第25页 |
3.2.3 油气藏分布特征识别弱变形构造带 | 第25-26页 |
3.3 三肇凹陷断裂特征 | 第26-32页 |
3.3.1 发辫式弱变形构造带特征 | 第27-28页 |
3.3.2 雁列式弱变形构造带特征 | 第28-32页 |
3.3.3 平行式和混合式断裂带特征 | 第32页 |
3.4 三肇凹陷断裂组合模式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断层成因机制分析 | 第34-45页 |
4.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4-35页 |
4.2 发辫式弱变形构造带形成机制 | 第35-38页 |
4.2.1 基底走滑型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第36-37页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3 雁列式弱变形构造带形成机制 | 第38-41页 |
4.3.1 基底斜向拉张型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第39-40页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4 平行式断裂带形成机制 | 第41-43页 |
4.4.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4.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5 混合式断裂带形成机制 | 第43页 |
4.6 不同类型断裂带形成特征对比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弱变形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 | 第45-53页 |
5.1 弱变形构造带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 第45-50页 |
5.1.1 弱变形构造带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5.1.2 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5.1.3 对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4 对圈闭发育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 弱变形构造带的控藏规律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