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管理论文

基于运维可靠度的施工系统人因素评价与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0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5-19页
        1.3.3 文献小结第19-20页
    1.4 研究方案第20-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主要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4.4 研究创新点第23-24页
2 运维可靠性的关联因素研究第24-37页
    2.1 运维可靠性定义及度量第24-25页
        2.1.1 运维可靠性第24页
        2.1.2 运维可靠度第24-25页
    2.2 运维可靠性关键影响因素第25-27页
        2.2.1 运维可靠性相关影响因素——建筑产品质量第25-26页
        2.2.2 建筑产品质量因素图分析第26-27页
    2.3 基于运维可靠性的施工质量因果图与分析第27-36页
        2.3.1 施工系统及其核心要素分析第27-28页
        2.3.2 施工质量与施工系统因果回路图第28-31页
        2.3.3 施工质量原因树分析第31-34页
        2.3.4 施工人员的全面发展与工程运维可靠性第34-36页
    2.4 小结第36-37页
3 运维可靠度约束下的施工管理人员发展状态评价第37-44页
    3.1 发展状态评价指标构建第37-39页
        3.1.1 构建原则第37-38页
        3.1.2 指标的比较、选取与解释第38-39页
    3.2 发展状态评价表第39-40页
    3.3 评价程序与方法第40页
    3.4 发展状态定性评价第40-41页
    3.5 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41-43页
        3.5.1 需求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41-42页
        3.5.2 能力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42页
        3.5.3 社会关系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42-43页
        3.5.4 个性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43页
    3.6 小结第43-44页
4 运维可靠度约束下的施工管理人员发展状态优化第44-50页
    4.1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第44-46页
        4.1.1 因子分析法求权重第44-45页
        4.1.2 各个发展度值的计算第45-46页
    4.2 优化模型第46-47页
        4.2.1 构建优化模型第46-47页
        4.2.2 优化结果初步分析第47页
    4.3 优化方法与措施第47-49页
        4.3.1 需求发展优化第47-48页
        4.3.2 能力发展优化第48页
        4.3.3 社会关系发展优化第48-49页
        4.3.4 个性发展优化第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5 运维可靠度约束下的施工管理人员发展状态实证第50-65页
    5.1 概况描述第50-52页
        5.1.1 问卷发放第50页
        5.1.2 初步结果第50-52页
    5.2 施工管理人员发展定性分析第52-56页
        5.2.1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52-53页
        5.2.2 因子分析第53-54页
        5.2.3 聚类分析第54-55页
        5.2.4 深度分析第55-56页
    5.3 施工管理人员发展测度定量第56-60页
        5.3.1 需求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56-58页
        5.3.2 能力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58页
        5.3.3 社会关系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58-59页
        5.3.4 个性发展状态定量评价第59-60页
    5.4 评价结果第60-63页
        5.4.1 因子分析法求权重第60-61页
        5.4.2 各发展度计算第61-62页
        5.4.3 评价结果分析第62-63页
    5.5 优化措施第63-64页
        5.5.1 能力发展优化第63页
        5.5.2 个性发展优化第63-64页
    5.6 小结第64-6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5-66页
    6.1 结论第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 A第73-76页
附录 B第76-77页
附录 C第77-78页
附录 D第78-79页
附录 E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走班制中学教学空间配置研究--以北京十一学校为例
下一篇:城市道路景观中的雨水吸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