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城市游憩空间生产过程、机制及效应研究--以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5-16页
        1.3.1 从研究视角上看,地理学在空间生产研究领域的地位有待加强第15页
        1.3.2 从研究对象上看,城市旅游地的空间生产研究较少受到关注第15页
        1.3.3 从研究内容上看,空间生产过程、机制、效应研究整合不够第15-16页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6-17页
        1.4.1 研究目标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页
        1.5.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6 研究区域选择与资料来源第18-20页
        1.6.1 研究区域选择第18-19页
        1.6.2 资料数据来源第19-20页
2 城市游憩空间生产研究框架的构建第20-24页
    2.1 相关概念辨析第20-21页
        2.1.1 空间的相关概念阐述第20页
        2.1.2 空间生产概念解析第20-21页
    2.2 三元一体的城市游憩空间生产研究框架第21-24页
        2.2.1 “空间的实践”——空间生产的过程第22页
        2.2.2 “空间的表征”——空间生产的机制第22-23页
        2.2.3 “表征的空间”——空间生产的效应第23-24页
3 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空间生产的过程与特征第24-45页
    3.1 汉口江滩公园空间生产的过程第24-39页
        3.1.1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港埠码头建设时期第24-29页
        3.1.2 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货运防洪建设时期第29-32页
        3.1.3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游憩空间建设时期第32-39页
    3.2 汉口江滩公园空间生产的特征第39-45页
        3.2.1 生产主体:由多元主体到单一集权政府第39-40页
        3.2.2 生产目的:由生产性空间向游憩空间转变第40页
        3.2.3 物质形态:整体格局、边界、节点和历史标志物第40-45页
4 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空间生产的机制第45-56页
    4.1 权力维:政府力量主导空间生产第45-50页
        4.1.1 政府力量在空间生产中的角色第46页
        4.1.2 政府力量进行空间生产的动力第46-49页
        4.1.3 政府力量进行空间生产的实践第49-50页
    4.2 资本维:政府和企业结盟与博弈第50-52页
        4.2.1 结盟:房地产投资建设,提升江滩价值第50-51页
        4.2.2 博弈:联盟关系的破裂,让步公园建设第51-52页
    4.3 地方维:政府与使用者的互动第52-56页
        4.3.1 政府给予居民一定话语权第53页
        4.3.2 组织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第53-54页
        4.3.3 新收益群体和组织的依附第54-56页
5 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空间生产的效应第56-68页
    5.1 汉口江滩公园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构建第56-59页
        5.1.1 基础建设维度第58页
        5.1.2 交通设施维度第58-59页
        5.1.3 人文建设维度第59页
        5.1.4 公园管理维度第59页
    5.2 汉口江滩公园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检验第59-63页
        5.2.1 数据收集第59-60页
        5.2.2 分析方法第60-61页
        5.2.3 结果分析第61-63页
    5.3 汉口江滩公园满意度的评价第63-66页
        5.3.1 评价方法第63页
        5.3.2 评价结果第63-66页
    5.4 汉口江滩公园空间生产的效应总结第66-68页
        5.4.1 以“正效应”为主,表现为“好”的空间第66-67页
        5.4.2 较好地满足了使用者的休闲游憩需求第67页
        5.4.3 仍然存在改造升级、提升品质的空间第67-68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与贡献第68-69页
        6.1.1 主要结论第68-69页
        6.1.2 主要贡献第69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附录第75-7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与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购物链分解的城市居民购物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为例
下一篇:AC公司售后服务管理诊断及改进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