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4-26页 |
(一)重点难点 | 第24-25页 |
(二)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友善品德的相关理论问题 | 第26-47页 |
一、友善品德的理论分析 | 第26-30页 |
(一)友善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27-28页 |
(三)作为品德的友善 | 第28-30页 |
二、友善思想的理论梳理 | 第30-43页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30-34页 |
(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友善思想 | 第34-37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友善相关思想 | 第37-43页 |
三、大学生友善品德的理论分析 | 第43-47页 |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内涵解析 | 第43-45页 |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基本特征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意义与内容 | 第47-58页 |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47-50页 |
(一)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7-48页 |
(二)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 第48页 |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 | 第48-49页 |
(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49页 |
(五)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群体道德失范的突出问题 | 第49-50页 |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50-58页 |
(一)仁爱之心、与人为善 | 第50-52页 |
(二)谦逊平和、宽以待人 | 第52-53页 |
(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 第53-54页 |
(四)遵法合规、诚实守信 | 第54-56页 |
(五)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友善品德及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58-75页 |
一、基于调查问卷的大学生友善品德现状分析 | 第58-63页 |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的良好表现 | 第58-59页 |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的缺失问题 | 第59-63页 |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63-67页 |
(一)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取得的成绩 | 第63-64页 |
(二)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64-67页 |
三、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67-75页 |
(一)社会环境影响 | 第68-69页 |
(二)学校教育不足 | 第69-71页 |
(三)家庭教育缺位 | 第71-72页 |
(四)大学生自我培育缺乏 | 第72-75页 |
第四章 学校教育: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外在路径 | 第75-93页 |
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外在客观路径 | 第75-77页 |
(一)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75-76页 |
(二)学校教育为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 第76-77页 |
二、发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 第77-84页 |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友善教育观念 | 第77-78页 |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 第78-80页 |
(三)改革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 第80-83页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友善素养 | 第83-84页 |
三、发挥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作用,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 第84-87页 |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构建全方位德育教育体系 | 第84-85页 |
(二)友善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 第85-87页 |
四、营造崇德向善的教育环境,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 第87-93页 |
(一)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育人环境 | 第87-88页 |
(二)加强友善榜样人物的的引领示范作用 | 第88-91页 |
(三)依托新媒体创设友善教育环境 | 第91-93页 |
第五章 个人道德修养: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在路径 | 第93-105页 |
一、道德自觉性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第93-95页 |
(一)道德自觉性是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前提 | 第93-94页 |
(二)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是提高道德自觉性的重要途径 | 第94-95页 |
二、个人道德修养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在动力 | 第95-99页 |
(一)深化友善品德认知 | 第97页 |
(二)加强友善品德的情感认同 | 第97-98页 |
(三)磨炼友善品德意志 | 第98页 |
(四)践行友善品德行为 | 第98-99页 |
(五)强化友善品德的培育效果 | 第99页 |
三、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 | 第99-105页 |
(一)学思并重的方法 | 第99-101页 |
(二)省察克己的方法 | 第101-102页 |
(三)积善成德的方法 | 第102-103页 |
(四)慎独自律的方法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道德实践: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外统一路径 | 第105-128页 |
一、道德实践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 第105-108页 |
(一)道德实践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105-106页 |
(二)道德实践是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内外统一路径 | 第106-108页 |
二、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 第108-122页 |
(一)志愿服务本身具有的品德培育功能 | 第108-109页 |
(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友善品德培育的重要作用 | 第109-111页 |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111-119页 |
(四)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具体措施 | 第119-122页 |
三、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 | 第122-128页 |
(一)第二课堂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的重要载体 | 第123-125页 |
(二)社团道德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友善品德的实践基础 | 第125-128页 |
结语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一 | 第140-149页 |
附录二 | 第149-156页 |
后记 | 第156-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