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RNA分子伴侣Hfq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8-53页
    1.1 Hfq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概述第18-24页
    1.2 Hfq蛋白的结构第24页
    1.3 Hfq蛋白的作用机理研究第24-33页
        1.3.1 Hfq与RNA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第25-26页
        1.3.2 Hfq与DNA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第26-27页
        1.3.3 Hfq与蛋白相互作用参与基因调控第27页
        1.3.4 hfq表达的调控第27-28页
        1.3.5 Hfq参与细胞代谢过程的调控第28-33页
    1.4 鉴定Hfq调控元的方法第33-39页
        1.4.1 转录组测序分析第33-38页
        1.4.2 蛋白组测序分析第38-39页
    1.5 Hfq直接作用靶标鉴定的方法第39-41页
        1.5.1 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 RIP)第39-40页
        1.5.2 蛋白-蛋白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法第40-41页
    1.6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的简介第41-42页
    1.7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42-52页
        1.7.1 主要致病因子第42-47页
        1.7.2 主要的致病调控系统和调控因子第47-52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2-5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53-100页
    2.1 菌株第53-54页
    2.2 质粒第54-55页
    2.3 引物和探针第55-64页
    2.4 常用抗生素第64页
    2.5 培养基的配制、菌株培养及保存第64-66页
        2.5.1 培养基的配制第64-65页
        2.5.2 菌株培养第65-66页
        2.5.3 菌株保存第66页
    2.6 常用溶液的配制第66-71页
    2.7 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第71-78页
        2.7.1 Xcc总DNA的提取第71页
        2.7.2 质粒DNA的提取第71页
        2.7.3 常规PCR技术第71-72页
        2.7.4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72-73页
        2.7.5 DNA纯化第73页
        2.7.6 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73-74页
        2.7.7 DNA连接第74页
        2.7.8 DNA转化(化学转化)第74-75页
        2.7.9 三亲本结合第75-76页
        2.7.10 GUS活性检测第76页
        2.7.11 Xcc菌株总蛋白的提取第76页
        2.7.12 Xcc菌株总RNA的提取第76-77页
        2.7.13 RT-PCR第77-78页
        2.7.14 5'-RACE实验第78页
    2.8 生物学表型检测实验第78-82页
        2.8.1 生长曲线检测第78-79页
        2.8.2 胞外酶的平板检测第79-80页
        2.8.3 胞外多糖检测第80页
        2.8.4 运动性检测第80-81页
        2.8.5 HR反应检测第81页
        2.8.6 压力敏感检测第81页
        2.8.7 致病性检测和叶内生长曲线的检测第81-82页
        2.8.8 结晶紫法检测细菌的粘附性第82页
    2.9 sR_(Xcc)-141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82-83页
    2.10 hfq_(Xcc)过量表达菌株的构建第83页
    2.11 启动子-gusA转录融合报告质粒的构建第83-84页
    2.12 体内互补菌株的构建第84-85页
    2.13 Hfq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85-88页
        2.13.1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5页
        2.13.2 Hfq蛋白的诱导表达第85页
        2.13.3 Hfq蛋白的纯化第85-86页
        2.13.4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86-88页
        2.13.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88页
    2.14 Western blotting实验第88-90页
        2.14.1 蛋白样品的准备第88页
        2.14.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88页
        2.14.3 转膜第88-89页
        2.14.4 封闭第89页
        2.14.5 一抗温育第89页
        2.14.6 二抗温育第89页
        2.14.7 显影检测第89-90页
    2.15 凝胶阻滞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第90-94页
        2.15.1 探针的制备第90-92页
        2.15.2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第92页
        2.15.3 样品的制备第92-93页
        2.15.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93页
        2.15.5 转膜第93页
        2.15.6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第93-94页
    2.16 Northernblotting实验第94-97页
        2.16.1 Xcc总RNA的提取第94页
        2.16.2 RNA探针的制备第94-95页
        2.16.3 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第95页
        2.16.4 转膜和交联第95-96页
        2.16.5 预杂交和杂交第96页
        2.16.6 洗膜第96页
        2.16.7 免疫检测第96-97页
    2.17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第97-100页
        2.17.1 8004Hfq3F菌株的构建第97页
        2.17.2 细胞培养第97页
        2.17.3 甲醛交联和收集细胞第97-98页
        2.17.4 超声波裂解细胞第98页
        2.17.5 抗体温育第98页
        2.17.6 过柱共纯化蛋白与RNA复合物第98页
        2.17.7 Western blotting验证Co-IP下来的Hfq蛋白第98-99页
        2.17.8 解交联和RNA的纯化第99页
        2.17.9 Northern blotting验证sR_(Xcc)-141靶标第99页
        2.17.10 蛋白的质谱鉴定第99-100页
第三章 XC_2515编码RNA分子伴侣Hfq_(Xcc)第100-132页
    3.1 引言第100页
    3.2 Xcc 8004基因组上存在hfq同源基因(XC_2515)并与下游基因共转录第100-104页
    3.3 hfq_(Xcc)自身表达不受生长时期的调控第104-110页
        3.3.1 hfq_(Xcc)在丰富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中组成型表达第104-105页
        3.3.2 Hfq_(Xcc)可能参与自身表达的转录后调控第105-110页
    3.4 Hfq_(Xcc)具有RNA分子伴侣功能第110-123页
        3.4.1 Hfq_(Xcc)对sR_(Xcc)-141在细胞内的积累是必要的第110-111页
        3.4.2 EMSA证实Hfq_(Xcc)与sR_(Xcc)-141体外结合第111-113页
        3.4.3 Co-IP实验证实Hfq_(Xcc)与sR_(Xcc)-141体内结合第113-119页
        3.4.4 Hfq_(Xcc)不影响sR_(Xcc)-141的转录第119-123页
    3.5 hfq_(Xcc)基因缺失引起的表型缺陷不是通过调控sR_(Xcc)-141引起第123-126页
        3.5.1 sR_(Xcc)-141基因在Xcc 8004基因组上的位置第123页
        3.5.2 sR_(Xcc)-141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123-125页
        3.5.3 sR_(Xcc)-141基因缺失不影响致病性等重要表型第125-126页
    3.6 分析与讨论第126-132页
        3.6.1 关于hfq_(Xcc)的转录第126-127页
        3.6.2 关于hfq_(Xcc)自身表达调控第127页
        3.6.3 关于Hfq_(Xcc)对sR_(Xcc)-141在体内积累的影响第127-128页
        3.6.4 关于Hfq_(Xcc)与sR_(Xcc)-141的结合第128-130页
        3.6.5 关于Hfq_(Xcc)对sR_(Xcc)-141转录的影响第130-131页
        3.6.6 关于sR_(Xcc)-141的生物学功能第131-132页
第四章 Hfq_(Xcc)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第132-158页
    4.1 引言第132页
    4.2 hfq_(Xcc)的缺失不影响Xcc菌株生长但引起致病力下降等表型变化第132-140页
        4.2.1 hfq_(Xcc)的缺失不影响Xcc菌株的生长第132-134页
        4.2.2 hfq_(Xcc)的缺失导致Xcc菌株的致病力下降但不影响HR第134-136页
        4.2.3 hfq_(Xcc)的缺失降低Xcc菌株的胞外淀粉酶、胞外纤维素酶、胞外多糖的合成产量第136-137页
        4.2.4 hfq_(Xcc)的缺失影响Xcc菌株的运动能力第137-138页
        4.2.5 hfq_(Xcc)的缺失影响Xcc对渗透压的耐受能力第138页
        4.2.6 hfq_(Xcc)的缺失不影响生物膜的形成第138-140页
    4.3 hfq_(Xcc)过量表达不影响表型的变化第140-144页
        4.3.1 hfq_(Xcc)过量表达菌株的构建第140-142页
        4.3.2 hfq_(Xcc)过量表达菌株的表型检测第142-144页
    4.4 Hfq_(Xcc)端对Hfq_(Xcc)的功能是必须的第144-151页
        4.4.1 C端的缺失影响hfq_(Xcc)生物学功能第145-149页
        4.4.2 HfqΔ199-279蛋白减弱与sR_(Xcc)-141体外结合能力第149-151页
    4.5 大肠杆菌hfq基因(hfq_(E.coli))能部分回补Xcc 8004中hfq_(Xcc)缺失引起的表型缺陷第151-154页
    4.6 分析与讨论第154-158页
        4.6.1 关于hfq_(Xcc)的生物学功能第154-155页
        4.6.2 关于Hfq_(Xcc) C端的功能第155-158页
第五章 Hfq_(Xcc)发挥功能的机理研究第158-205页
    5.1 引言第158页
    5.2 基于RNA-seq技术的转录组分析第158-167页
        5.2.1 培养条件及总RNA的提取第158-159页
        5.2.2 转录组测序的实验流程第159-160页
        5.2.3 测序质量评估第160-163页
        5.2.4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第163页
        5.2.5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验证第163-164页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第164-165页
        5.2.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第165-167页
    5.3 基于TMT定量标记技术的蛋白组分析第167-182页
        5.3.1 培养条件及总蛋白的提取第167-169页
        5.3.2 定量蛋白组分析的实验流程第169页
        5.3.3 蛋白的鉴定第169-171页
        5.3.4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第171-172页
        5.3.5 重复性分析第172-173页
        5.3.6 差异蛋白统计分析第173-174页
        5.3.7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第174-175页
        5.3.8 差异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验证第175-179页
        5.3.9 差异蛋白的Pathway分析第179-180页
        5.3.10 差异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第180-182页
    5.4 Hfq_(Xcc)不影响鞭毛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182-183页
    5.5 Hfq_(Xcc)正调控gum基因簇的转录第183-184页
    5.6 Hfq_(Xcc)对gum基因簇的调控可能是间接调控第184-192页
        5.6.1 Hfq_(Xcc)不能与gumB启动子区直接结合第184-186页
        5.6.2 Hfq_(Xcc)不能与gumB的5'-UTR mRNA直接结合第186-188页
        5.6.3 Hfq_(Xcc)正调控gum基因簇的表达不依赖于Clp蛋白第188-191页
        5.6.4 Hfq_(Xcc)正调控gum基因簇的表达不依赖于rpf基因簇第191-192页
    5.7 Hfq_(Xcc)相互作用蛋白的初步鉴定第192-196页
        5.7.1 Hfq_(Xcc)蛋白的互作网络图第192-193页
        5.7.2 免疫共沉淀(Co-IP)第193-194页
        5.7.3 质谱鉴定Co-IP产物第194-195页
        5.7.4 候选互作蛋白的功能分类第195-196页
    5.8 分析与讨论第196-205页
        5.8.1 关于Hfq_(Xcc)的调控元第196-202页
        5.8.2 关于Hfq的作用靶标第202-205页
第六章 总结第205-208页
    6.1 结论第205-207页
    6.2 展望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32页
附录第232-244页
致谢第244-2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6页

论文共2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研究
下一篇:LN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