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两亲性氟/硅共聚物的现状和发展 | 第12-16页 |
1.2.1 两亲性含氟共聚物 | 第12-14页 |
1.2.2 两亲性含有机硅共聚物 | 第14-16页 |
1.3 两亲性氟/硅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21页 |
1.3.1 阴离子聚合 | 第17-18页 |
1.3.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第18-19页 |
1.3.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 | 第19-21页 |
1.4 刺激响应性共聚物 | 第21-25页 |
1.4.1 pH响应性共聚物 | 第21-23页 |
1.4.2 温度响应性共聚物 | 第23-24页 |
1.4.3 光响应性共聚物 | 第24-25页 |
1.5 论文思路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湿度响应性两亲性含氟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性能 | 第26-44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27-28页 |
2.2.2 共聚物的合成与水解 | 第28-30页 |
2.2.3 测试与表征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2.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6页 |
2.3.2 共聚物膜的表面能 | 第36-37页 |
2.3.3 共聚物膜对水的刺激响应性 | 第37-38页 |
2.3.4 共聚物膜表面元素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分析 | 第38-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pH响应性有机硅共聚物电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44-60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45-46页 |
3.2.2 pH响应性共聚物的合成 | 第46-47页 |
3.2.3 电纺膜的制备 | 第47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9页 |
3.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51页 |
3.3.2 共聚物膜的表面能 | 第51-52页 |
3.3.3 电纺纤维膜形态 | 第52-56页 |
3.3.4 电纺纤维膜pH响应性 | 第56-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两亲性有机硅共聚物的合成及其pH响应聚集分散纳米金的行为 | 第60-82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6页 |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61-62页 |
4.2.2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2-64页 |
4.2.3 AuNPs的制备 | 第64-65页 |
4.2.4 测试与表征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81页 |
4.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6-67页 |
4.3.2 AuNPs的稳定性能 | 第67-71页 |
4.3.3 AuNPs的pH响应性能 | 第71-78页 |
4.3.4 pH响应性AuNPs荧光性质 | 第78-79页 |
4.3.5 pH响应性AuNPs的Zeta荧光性质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创新点 | 第83页 |
5.3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