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导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PPP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财政风险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3 PPP模式的财政风险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不足 | 第15-16页 |
2 PPP模式与财政风险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 PPP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16-20页 |
2.1.1 PPP模式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PPP模式主要付费机制 | 第17-18页 |
2.1.3 PPP项目的融资模式 | 第18页 |
2.1.4 PPP项目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5 PPP项目的主要运作模式 | 第19页 |
2.1.6 PPP模式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PPP财政风险的主要内涵 | 第20-24页 |
2.2.1 PPP财政风险的含义 | 第20页 |
2.2.2 PPP财政风险的识别 | 第20-22页 |
2.2.3 PPP财政风险矩阵 | 第22页 |
2.2.4 PPP财政风险的特征 | 第22-23页 |
2.2.5 PPP财政风险防范思路 | 第23-24页 |
3 我国PPP模式财政风险的现实分析 | 第24-46页 |
3.1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24-31页 |
3.1.1 自发实践阶段(1980年~1993年) | 第24-25页 |
3.1.2 试点推广阶段(1994年~2002年) | 第25-26页 |
3.1.3 大力推广阶段(2003年~2008年) | 第26-27页 |
3.1.4 缓慢发展阶段(2009年~2013年) | 第27-29页 |
3.1.5 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 第29-31页 |
3.2 PPP项目阶段及财政风险分析 | 第31-36页 |
3.2.1 项目识别阶段 | 第32-33页 |
3.2.2 项目准备阶段 | 第33-34页 |
3.2.3 项目采购阶段 | 第34-35页 |
3.2.4 项目执行阶段 | 第35页 |
3.2.5 项目移交阶段 | 第35-36页 |
3.3 PPP项目发展总体情况及财政风险分析 | 第36-37页 |
3.3.1 PPP项目总体情况 | 第36-37页 |
3.3.2 PPP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 第37页 |
3.4 PPP项目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财政风险分析 | 第37-43页 |
3.4.1 PPP在地区间的分布情况 | 第37-39页 |
3.4.2 PPP在付费机制间的分布情况 | 第39页 |
3.4.3 PPP在行业间的分布情况 | 第39-41页 |
3.4.4 PPP社会资本方在国有、民营间的分布情况 | 第41-43页 |
3.5 我国PPP模式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43-46页 |
3.5.1 政府决策的短期行为 | 第43页 |
3.5.2 PPP的预算软约束 | 第43-44页 |
3.5.3 PPP合同的不完全性 | 第44页 |
3.5.4 政府的公共主体身份 | 第44-45页 |
3.5.5 法律、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 第45-46页 |
4 国外PPP财政风险的管理措施及经验借鉴 | 第46-51页 |
4.1 英国PPP发展及财政风险管理措施 | 第46-47页 |
4.1.1 英国的PPP发展 | 第46页 |
4.1.2 PPP财政风险管理措施 | 第46-47页 |
4.2 澳大利亚PPP发展及财政风险管理措施 | 第47-48页 |
4.2.1 澳大利亚的PPP发展 | 第47页 |
4.2.2 PPP财政风险管理措施 | 第47-48页 |
4.3 智利PPP发展及财政风险管理措施 | 第48-49页 |
4.3.1 智利的PPP发展情况 | 第48-49页 |
4.3.2 PPP财政风险管理措施 | 第49页 |
4.4 对我国PPP财政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49-51页 |
4.4.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49-50页 |
4.4.2 建立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 | 第50页 |
4.4.3 严格的审计和绩效评级机制 | 第50页 |
4.4.4 相关信息公开透明 | 第50-51页 |
5 防范我国PPP模式中财政风险的具体措施 | 第51-57页 |
5.1 从治理框架设计角度防范财政风险 | 第51-52页 |
5.1.1 加快PPP法律制度建设 | 第51页 |
5.1.2 建立职责分明的PPP管理制度 | 第51-52页 |
5.2 从预算角度防范财政风险 | 第52-53页 |
5.2.1 强化预算资金控制 | 第52-53页 |
5.2.2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和绩效评价 | 第53页 |
5.2.3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 第53页 |
5.3 从合同管理角度防范财政风险 | 第53-55页 |
5.3.1 增强项目合同规范化 | 第53-54页 |
5.3.2 加强合同的审计监督 | 第54页 |
5.3.3 提升合同柔性 | 第54-55页 |
5.4 从政府意识角度防范财政风险 | 第55页 |
5.4.1 充分认识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55页 |
5.4.2 强化地方诚信履约 | 第55页 |
5.4.3 加强风险管理监督意识 | 第55页 |
5.5 其他防范PPP财政风险的配套措施 | 第55-57页 |
5.5.1 提升PPP信息公开水平 | 第55-56页 |
5.5.2 完善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 第56页 |
5.5.3 扩宽项目融资渠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