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目前林木常规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的情况 | 第10-11页 |
·常规育种 | 第10页 |
·转基因育种 | 第10-11页 |
2 遗传转化技术 | 第11-13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1页 |
·原生质体转化法 | 第11-12页 |
·基因枪法 | 第12页 |
·花粉管道法 | 第12-13页 |
·电击法 | 第13页 |
·SAAT 法 | 第13页 |
3 非生物胁迫下编码逆境蛋白的相关基因 | 第13-20页 |
·渗透调节基因 | 第13-16页 |
·脯氨酸合成相关基因 | 第14页 |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 | 第14-15页 |
·编码基因甘露醇-1-磷酸脱氢酶基因(MtlD) | 第15页 |
·肌醇甲基转移酶基因(Imtl 基因) | 第15页 |
·果聚糖蔗糖转移酶基因(SacB 基因) | 第15页 |
·AtGolS2 基因 | 第15-16页 |
·活性氧清除的相关基因 | 第16-17页 |
·蛋白激酶基因 | 第17-18页 |
·MAPK 基因 | 第17页 |
·CDPK 基因 | 第17页 |
·RPK 基因 | 第17-18页 |
·核糖体蛋白激酶(ribosomal-protein kinase)基因 | 第18页 |
·转录调控蛋白激酶(transcription-regulation protein kinase)基因 | 第18页 |
·SRK2C 基因 | 第18页 |
·保护生物大分子及膜结构的蛋白质基因 | 第18-19页 |
·抗冻蛋白基因 | 第18-19页 |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基因 | 第19页 |
·编码转录因子的调节基因 | 第19-20页 |
4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 | 第20-23页 |
·抗虫基因工程 | 第20-21页 |
·抗病基因工程 | 第21-22页 |
·木质素改良基因工程 | 第22页 |
·抗非生物胁迫基因工程 | 第22-23页 |
5 转基因的检测 | 第23-25页 |
·外源基因整合的鉴定 | 第23-24页 |
·标记基因 | 第23页 |
·PCR 检测与分子标记 | 第23-24页 |
·Southern 杂交 | 第24页 |
·转基因植株的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24-25页 |
·报告基因的检测 | 第24-25页 |
·外源基因转录的检测 | 第25页 |
·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检测 | 第25页 |
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南林895 杨遗传转化研究 | 第26-4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6-27页 |
·抗生素 | 第2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植物培养基 | 第27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质粒DNA 的提取 | 第27-28页 |
·目的基因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2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页 |
·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 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连接产物的检测 | 第28-30页 |
·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29页 |
·PCR 反应程序 | 第29-30页 |
·电泳检测 | 第30页 |
·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30页 |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30页 |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0页 |
·潮霉素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30-31页 |
·叶片分化的潮霉素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生根潮霉素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31页 |
·抑菌性抗生素的选择 | 第31页 |
·根癌农杆菌 Ti 质粒介导法转化南林 895 杨 | 第31-33页 |
·外植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正负对照的设置 | 第32页 |
·外植体的侵染 | 第32-33页 |
·菌株的活化 | 第32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32页 |
·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 | 第32页 |
·芽伸长培养 | 第32页 |
·生根培养 | 第32页 |
·继代培养 | 第32-33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各个因素 | 第33页 |
·预培养时间 | 第33页 |
·菌液浓度 | 第33页 |
·侵染时间 | 第33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33页 |
·目的基因在两种农杆菌中的转化效率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 | 第33-34页 |
·潮霉素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34-36页 |
·叶片分化的潮霉素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生根的潮霉素本底浓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抑菌性抗生素的选择 | 第36页 |
·正负对照 | 第36-37页 |
·南林895 杨的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37-41页 |
·叶片的预培养 | 第37-38页 |
·菌液浓度 | 第38-39页 |
·侵染时间 | 第39-40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40-41页 |
·转基因杨树的获得 | 第41-44页 |
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转基因杨树的检测 | 第45-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转基因杨树总DNA 提取 | 第45-46页 |
·转基因杨树PCR 分子检测 | 第46-47页 |
·引物设计 | 第46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46页 |
·PCR 反应程序 | 第46-47页 |
·电泳检测 | 第47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检测 | 第47-49页 |
·植株总RNA 提取步骤 | 第47-48页 |
·纯化总RNA | 第48页 |
·反转录反应 | 第48页 |
·RT-PCR 引物 | 第48-49页 |
·反应体系 | 第49页 |
·RT-PCR 反应程序 | 第49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盐性实验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转基因植株DNA 提取 | 第50页 |
·转基因杨树的PCR 检测 | 第50-51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检测 | 第51-52页 |
·转基因植株RNA 提取 | 第51页 |
·转基因植株目的基因的RT-PCR 检测 | 第51-52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盐性实验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1 全文总结 | 第55页 |
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