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γ型氧化铝的结构 | 第10-11页 |
1.2 控制γ型氧化铝孔结构的方法 | 第11页 |
1.2.1 控制前驱体(勃姆石)晶粒的大小 | 第11页 |
1.2.2 沉淀过程中加入造孔剂 | 第11页 |
1.2.3 用NH_4HCO_3进行扩孔 | 第11页 |
1.3 γ型氧化铝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1-15页 |
1.3.1 碳化法 | 第12-13页 |
1.3.2 酸/碱法 | 第13页 |
1.3.3 溶胶-凝胶法 | 第13-14页 |
1.3.4 醇铝水解法 | 第14页 |
1.3.5 结晶法 | 第14-15页 |
1.4 γ型氧化铝作为催化剂及载体的应用 | 第15-18页 |
1.4.1 CuMnO_x/γ-Al_2O_3催化含甲苯废气的燃烧 | 第15-16页 |
1.4.2 Ni-MoS_2/γ-Al_2O_3作为光催化剂 | 第16-17页 |
1.4.3 Cu-Zn/γ-Al_2O_3选择性加氢催化剂 | 第17页 |
1.4.4 Fe_2O_3/YSZγ-Al_2O_3催化甲烷燃烧 | 第17页 |
1.4.5 γ型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原材料以及仪器设备 | 第20-26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所用设备及测试设备 | 第21-22页 |
2.3 介孔γ-Al_2O_3材料的表征 | 第22-26页 |
2.3.1 介孔γ-Al_2O_3材料的物相组成及结构表征 | 第22-25页 |
2.3.2 高比表面γ-Al_2O_3材料形貌表征 | 第25页 |
2.3.3 高比表面γ型氧化铝材料高温稳定性的表征 | 第25-26页 |
第3章 四种常见铝盐对氧化铝粉末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γ-Al_2O_3前驱体的制备与表征手段 | 第27-28页 |
3.2.1 γ-Al_2O_3前驱体的制备 | 第27页 |
3.2.2 γ-Al_2O_3前驱体的结构以及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4 微米花结构和稻草束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32-35页 |
3.4.1 以KAl(SO_4)_2·12H_2O和Al_2(SO_4)_3·18H_2O作为铝源 | 第32-33页 |
3.4.2 AlCl_3·6H_2O和Al(NO3)_3·9H_2O作为铝源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γ-Al_2O_3粉末的制备及高温稳定性的研究 | 第36-46页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4.2 掺杂硼的γ型氧化铝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38页 |
4.2.1 掺杂硼的γ型氧化铝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7-38页 |
4.2.2 对γ-Al_2O_3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表征的方法 | 第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4.3.1 掺硼γ-Al_2O_3的结构分析表征 | 第38-41页 |
4.3.2 掺硼γ-Al_2O_3高比表面积以及结构表征 | 第41-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创新点 | 第47页 |
5.3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2页 |
一 发表学术论文 | 第62页 |
二 其他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