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12-15页 |
一、书店倒闭潮中的生活书店重生 | 第12-13页 |
二、对生活书店文学价值估计的不足 | 第13-14页 |
三、生活书店对文学传播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一、生活书店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二、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 第19-2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2-26页 |
一、研究的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23页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生活书店发展历程的考察 | 第26-74页 |
第一节 从中华职业教育社到生活书店 | 第26-40页 |
一、从中华职业教育社到《生活》周刊社 | 第26-34页 |
二、从《生活》周刊社到生活书店 | 第34-40页 |
第二节 战时生活书店发展的三个阶段(1932-1945) | 第40-74页 |
一、上海时期的生活书店(1932. 7-1937. 8) | 第40-48页 |
二、武汉时期的生活书店(1937. 9-1938.7) | 第48-56页 |
三、重庆时期的生活书店(1938. 8-1945.9) | 第56-74页 |
第三章 生活书店与战时文学传播者的离散聚合 | 第74-110页 |
第一节 生活书店与战时文学社团的迁移退隐 | 第74-84页 |
一、生活书店与文学研究会余脉的接续承传 | 第75-80页 |
二、生活书店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潜在交往 | 第80-84页 |
第二节 生活书店与战时文学编辑(作家)的合作互动 | 第84-110页 |
一、鲁迅与生活书店的文学交往 | 第84-100页 |
二、鲁迅与生活书店的出版“风波” | 第100-110页 |
第四章 “媒介场”的营造与战时文学的传播导向 | 第110-142页 |
第一节 生活书店对战时文学书刊的潜心经营 | 第111-121页 |
一、对战时文学期刊的筹划与扶植 | 第111-117页 |
二、对战时文学丛书的开发与出版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生活书店文学书刊的传播导向 | 第121-131页 |
一、思想导向 | 第121-126页 |
二、价值导向 | 第126-131页 |
第三节 战时检查制度下的《文艺阵地》 | 第131-142页 |
一、原稿审查制度对《文艺阵地》的“规训” | 第132-136页 |
二、在印制发行环节上对《文艺阵地》的“监控” | 第136-140页 |
三、对战时文艺检查制度的反思 | 第140-142页 |
第五章 生活书店文学书刊的读者定位与传播效果 | 第142-166页 |
第一节 生活书店文学书刊的读者定位 | 第143-157页 |
一、“生活精神”与读者队伍的建设 | 第143-150页 |
二、生活书店文学读者的分布范围与主要构成 | 第150-157页 |
第二节 生活书店文学书刊的传播效果 | 第157-166页 |
一、《华威先生》传播与战时文学精品的生成 | 第158-161页 |
二、《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传播与现代文学史书写及鲁迅研究 | 第161-166页 |
结语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附录 | 第174-220页 |
附录一: “生活”同人胡愈之大事记(1896-1949) | 第174-181页 |
附录二: “生活”同人徐伯昕大事记(1905-1949) | 第181-187页 |
附录三: 生活书店读者顾问部简章 | 第187-188页 |
附录四: 生活书店文学书刊出版大事记(1932-1945) | 第188-194页 |
附录五: 生活书店研究文献年表 | 第194-220页 |
致谢 | 第220-2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