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行星耦合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行星耦合驱动系统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2 国内行星耦合驱动系统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19-27页 |
2.1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组成 | 第19-22页 |
2.1.1 驱动电机 | 第19-20页 |
2.1.2 行星耦合装置 | 第20-22页 |
2.1.3 制动器 | 第22页 |
2.2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3 行星耦合装置的特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1 转速特性 | 第24页 |
2.3.2 转矩特性 | 第24-25页 |
2.4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控制系统概述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模式切换及控制策略 | 第27-35页 |
3.1 双电机行星耦合驱动系统的工作模式 | 第27-30页 |
3.1.1 无档位模式 | 第27-28页 |
3.1.2 低速单电机驱动模式 | 第28页 |
3.1.3 高速双电机驱动模式 | 第28-29页 |
3.1.4 低速单电机制动回馈模式 | 第29-30页 |
3.1.5 高速双电机制动回馈模式 | 第30页 |
3.2 模式切换对制动器的控制 | 第30-31页 |
3.3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模式切换 | 第31-32页 |
3.4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模式切换的控制策略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驱动电机的控制与优化 | 第35-44页 |
4.1 驱动系统中电机的控制方法 | 第35-36页 |
4.1.1 恒压频比控制(VVVF) | 第35-36页 |
4.1.2 直接转矩控制(DTC) | 第36页 |
4.1.3 矢量控制(VC) | 第36页 |
4.2 驱动电机分数阶PID控制器 | 第36-38页 |
4.3 驱动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4.4 参数优化的QPSO算法 | 第39-41页 |
4.5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仿真分析 | 第41-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4-62页 |
5.1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 | 第44-48页 |
5.1.1 驾驶员模块 | 第45页 |
5.1.2 驱动电机模块 | 第45-46页 |
5.1.3 行星耦合装置模块 | 第46-47页 |
5.1.4 整车模块 | 第47页 |
5.1.5 蓄电池模块 | 第47-48页 |
5.2 车辆爬坡性能的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5.3 坡道路况下工作模式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5.3.1 车辆低速行驶爬坡的仿真分析 | 第50-51页 |
5.3.2 车辆高速行驶爬坡的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5.4 平直路况下工作模式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5.4.1 低速行驶模式的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5.4.2 正常行驶模式的仿真分析 | 第54-56页 |
5.4.3 高速行驶模式的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5.4.4 短时高速行驶模式的仿真分析 | 第58-59页 |
5.5 双电机耦合驱动与AMT自动变速器的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3页 |
6.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