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实践研究--以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4.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2 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4.3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2.2.2 专家访谈法 | 第17-18页 |
2.2.3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18页 |
2.2.5 逻辑分析法 | 第18-19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35页 |
3.1 国家基地创建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 第19-20页 |
3.1.1 学校基本概况 | 第19页 |
3.1.2 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3.1.3 学校创建工作的目标 | 第20页 |
3.2 国家基地创建的制度保障 | 第20-23页 |
3.2.1 目标管理制度 | 第21页 |
3.2.2 绩效管理制度 | 第21页 |
3.2.3 体教结合制度 | 第21-22页 |
3.2.4 校企合作制度 | 第22-23页 |
3.3 国家基地创建的运动员及其教育 | 第23-26页 |
3.3.1 选拔 | 第23-24页 |
3.3.2 训练与竞赛管理 | 第24页 |
3.3.3 文化课学习 | 第24-25页 |
3.3.4 输送 | 第25-26页 |
3.4 国家基地创建的教练员及其培养 | 第26-29页 |
3.4.1 学历职称结构 | 第26-27页 |
3.4.2 科学研究 | 第27页 |
3.4.3 教练员工作满意度 | 第27-28页 |
3.4.4 引进与培养 | 第28-29页 |
3.5 国家基地评估准备与实施 | 第29-35页 |
3.5.1 迎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与成员分工 | 第29-30页 |
3.5.2 资料整理、分类与保存 | 第30-33页 |
3.5.3 迎评前的自评与初评 | 第33-35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5-37页 |
4.1 结论 | 第35页 |
4.2 建议 | 第35-37页 |
5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6 附录 | 第41-45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8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