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颗粒物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臭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1 观测站点选择与介绍 | 第14-15页 |
2.1.1 站点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2.1.2 站点介绍 | 第15页 |
2.2 仪器介绍 | 第15-16页 |
2.2.1 气态污染物分析仪 | 第15-16页 |
2.2.2 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仪 | 第16页 |
2.2.3 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仪 | 第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近地层复合污染特征分析 | 第17-28页 |
3.1 京津冀地区2014年臭氧与颗粒物变化特征 | 第17-22页 |
3.2 夏季各污染物与臭氧相互关系 | 第22-24页 |
3.3 夏季二次粒子与臭氧的相互关系 | 第24-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近地层臭氧及气溶胶相互关系分析 | 第28-45页 |
4.1 光化学烟雾产量模型(SPM模型) | 第28-30页 |
4.2 臭氧前体物浓度变化特征 | 第30-35页 |
4.3 挥发性有机物源解析 | 第35-37页 |
4.4 臭氧、颗粒物浓度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及波长指数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4.5 NCARMM模式模拟近地面气溶胶对臭氧影响 | 第39-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46页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