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第10-11页 |
1.3.2 田野调查法 | 第11-12页 |
2 吉县唢呐的生存环境及其历史发展 | 第12-18页 |
2.1 吉县唢呐的生存环境 | 第12-15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12-13页 |
2.1.2 人文环境 | 第13-15页 |
2.2 吉县唢呐的历史发展 | 第15-18页 |
2.2.1 称谓 | 第15页 |
2.2.2 历史 | 第15-18页 |
3 吉县唢呐音乐本体建构 | 第18-44页 |
3.1 吉县唢呐乐器形态描述 | 第18-27页 |
3.1.1 形制 | 第18-21页 |
3.1.2 制作方法 | 第21-27页 |
3.2 音乐形态描述 | 第27-35页 |
3.2.1 唢呐曲牌分类 | 第27-28页 |
3.2.2 唢呐曲牌音乐特征 | 第28-35页 |
3.3 唢呐音乐表演特征 | 第35-44页 |
3.3.1 演奏形式 | 第35-42页 |
3.3.2 形体特征 | 第42-44页 |
4 吉县唢呐传承现状及对策 | 第44-62页 |
4.1 传承谱系 | 第44-46页 |
4.2 传承方式 | 第46-49页 |
4.3 传承效果 | 第49-55页 |
4.4 传承保护中面临的难题 | 第55-56页 |
4.4.1 传统曲目失传 | 第55-56页 |
4.4.2 演员队伍偏向老龄化 | 第56页 |
4.5 切实可行的对策 | 第56-62页 |
4.5.1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是吉县唢呐传承的前提 | 第56-58页 |
4.5.2 两种传承的优势互补是传承队伍“年轻化”的保障 | 第58-60页 |
4.5.3 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 第60-62页 |
5 吉县唢呐的文化阐释 | 第62-70页 |
5.1 文化功能 | 第62-64页 |
5.1.1 民俗功能 | 第62页 |
5.1.2 娱乐功能 | 第62-64页 |
5.2 文化价值 | 第64-66页 |
5.2.1 艺术价值 | 第64-65页 |
5.2.2 商业价值 | 第65-66页 |
5.3 隐含的文化变迁 | 第66-70页 |
5.3.1 思想上的变迁 | 第66-67页 |
5.3.2 音乐的变更 | 第67-68页 |
5.3.3 审美文化的变迁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