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转基因作物概况 | 第13-14页 |
1.1.1 水稻与转基因 | 第13页 |
1.1.2 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 | 第13-14页 |
1.1.3 其他转基因作物 | 第14页 |
1.2 印度谷螟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1 影响印度谷螟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 第15页 |
1.2.2 Bt蛋白对印度谷螟的影响 | 第15页 |
1.3 Bt蛋白的抗虫作用与昆虫的抗性机制研究 | 第15-18页 |
1.3.1 昆虫蛋白酶 | 第16-17页 |
1.3.1.1 中肠蛋白酶 | 第16页 |
1.3.1.2 解毒酶 | 第16页 |
1.3.1.3 保护酶 | 第16-17页 |
1.3.2 Bt蛋白受体 | 第17-18页 |
1.3.2.1 氨肽酶N | 第17页 |
1.3.2.2 碱性磷酸酶 | 第17页 |
1.3.2.3 钙粘蛋白 | 第17-18页 |
1.3.2.4 糖脂类 | 第18页 |
1.4 small RNA | 第18-19页 |
1.4.1 miRNA | 第18页 |
1.4.2 siRNA | 第18页 |
1.4.3 piRNA | 第18-19页 |
1.5 RNA干扰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印度谷螟不同品系转录组分析 | 第21-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供试昆虫 | 第21页 |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3 用于Illumina测序的RNA制备 | 第22-23页 |
2.1.4 转录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页 |
2.1.5 差异Unigenes分析 | 第23页 |
2.1.6 显著差异基因的GO分析 | 第23-24页 |
2.1.7 显著差异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2.2.1 转录组数据De novo组装 | 第24-26页 |
2.2.2 Unigene功能注释与COG分类 | 第26-27页 |
2.2.3 注释基因功能研究 | 第27-30页 |
2.2.4 不同品系印度谷螟基因表达分析 | 第30-32页 |
2.2.5 印度谷螟解毒和Bt毒素受体相关基因分析 | 第32-33页 |
2.3 讨论 | 第33-34页 |
2.4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印度谷螟小RNA转录组测序及miRNA分析 | 第35-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供试昆虫与RNA提取 | 第35页 |
3.1.2 小R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 第35页 |
3.1.3 Solexa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 | 第35-36页 |
3.1.4 不同发育阶段之间已知miRNA表达量的比较 | 第36页 |
3.1.5 靶基因预测 | 第36页 |
3.1.6 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2.1 测序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3.2.2 已知miRNA的表达谱 | 第38-40页 |
3.2.3 新型microRNA的鉴定 | 第40页 |
3.2.4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和表达趋势分析 | 第40-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3.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Bt毒蛋白对印度谷螟体内3种保护酶的影响 | 第46-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1.1 供试水稻及虫源 | 第46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4.1.3 酶源制备 | 第46页 |
4.1.4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4.1.5 酶活性测定 | 第47页 |
4.1.5.1 SOD酶活性测定 | 第47页 |
4.1.5.3 CAT酶活性测定 | 第47页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2.1 转Bt基因水稻对印度谷螟幼虫体内SOD活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2 转Bt基因水稻对印度谷螟幼虫体内POD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转Bt基因水稻对印度谷螟幼虫体内CAT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 讨论和结果 | 第53-55页 |
第五章 Bt毒蛋白靶基因的鉴定及特性研究 | 第55-7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55页 |
5.1.2 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5.1.3 印度谷螟RNA提取 | 第55页 |
5.1.4 目标基因的cDNA克隆 | 第55页 |
5.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56页 |
5.1.6 定量RT-PCR试验 | 第56页 |
5.1.7 dsRNA合成 | 第56-58页 |
5.1.8 dsRNA注射 | 第58页 |
5.1.9 生物学测定 | 第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5.2.1 克隆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8-62页 |
5.2.2 PiAPNs和PiCad在不同发育阶段和Bt诱导下的表达谱 | 第62-64页 |
5.2.3 PiAPN1,PiAPN2和PiCad的RNA干扰 | 第64-67页 |
5.2.4 RNA干扰后的Bt毒素敏感性测定 | 第67-68页 |
5.3 讨论 | 第68-69页 |
5.4 结论 | 第69-70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1.1 印度谷螟不同品系转录组分析 | 第70页 |
6.1.2 印度谷螟小RNA转录组测序及miRNA分析 | 第70页 |
6.1.3 印度谷螟体内3种保护酶的研究 | 第70-71页 |
6.1.4 Bt毒蛋白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干扰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