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1-14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 2 基础知识 | 第14-17页 |
| 2.1 双线性对 | 第14页 |
| 2.2 相关困难问题 | 第14页 |
| 2.3 哈希函数 | 第14-15页 |
| 2.4 随机预言模型 | 第15页 |
| 2.5 公钥密码体制 | 第15-17页 |
| 2.5.1 基于传统的公钥密码体制 | 第15页 |
| 2.5.2 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 | 第15-16页 |
| 2.5.3 基于无证书的公钥密码体制 | 第16-17页 |
| 3 改进的IDPKC→TPKC的异构签密方案 | 第17-24页 |
| 3.1 引言 | 第17页 |
| 3.2 ID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形式化定义 | 第17页 |
| 3.3 IDPKC→TPKC的异构签密安全模型 | 第17-19页 |
| 3.4 IDPKC→TPKC的异构签密方案详细描述 | 第19-20页 |
| 3.5 IDPKC→TPKC的异构签密的性质 | 第20-23页 |
| 3.5.1 正确性 | 第20页 |
| 3.5.2 机密性 | 第20-22页 |
| 3.5.3 不可伪造性 | 第22-23页 |
| 3.5.4 效率性分析 | 第2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4 高效的CL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 | 第24-35页 |
| 4.1 引言 | 第24页 |
| 4.2 CL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的定义及安全模型 | 第24-27页 |
| 4.2.1 形式化定义 | 第24-25页 |
| 4.2.2 安全模型 | 第25-27页 |
| 4.3 具体的CL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 | 第27-28页 |
| 4.4 CLPKC→TPKC异构签密具体方案安全性和效率分析 | 第28-34页 |
| 4.4.1 正确性 | 第28-29页 |
| 4.4.2 机密性 | 第29-31页 |
| 4.4.3 不可伪造性 | 第31-34页 |
| 4.4.4 效率分析 | 第3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5 匿名的ID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 | 第35-47页 |
| 5.1 引言 | 第35页 |
| 5.2 匿名ID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定义和安全性模型 | 第35-38页 |
| 5.2.1 形式化定义 | 第35-36页 |
| 5.2.2 安全性模型 | 第36-38页 |
| 5.3 匿名ID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详细描述 | 第38-39页 |
| 5.4 匿名IDPKC→TPKC异构签密方案安全性和效率分析 | 第39-46页 |
| 5.4.1 正确性 | 第39页 |
| 5.4.2 机密性 | 第39-41页 |
| 5.4.3 不可伪造性 | 第41-43页 |
| 5.4.4 密文匿名性 | 第43-45页 |
| 5.4.5 效率分析 | 第45-4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 6.1 总结 | 第47页 |
| 6.2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