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9-21页 |
1.相关问题概述 | 第9-12页 |
1.1 莫里森生平介绍及黑人儿童的创伤书写 | 第9-11页 |
1.2 创伤理论的发展与文学批评 | 第11-12页 |
2.莫里森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1 莫里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6页 |
2.2 莫里森创伤主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6-18页 |
3.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8-21页 |
一、前期:单一视角的创伤叙述 | 第21-43页 |
(一)《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的自我迷失 | 第21-27页 |
(二)《秀拉》与《所罗门之歌》中秀拉与奶娃“死的本能” | 第27-34页 |
(三)《宣叙》与《宠儿》中罗贝塔与丹芙的自我思考 | 第34-43页 |
二、后期:“复调”的创伤叙述 | 第43-65页 |
(一)《天堂》中儿童的创伤群像 | 第43-47页 |
(二)《爱》与《恩惠》中异化的社会关系 | 第47-56页 |
(三)《家》与《上帝救助孩子》中创伤记忆的复原 | 第56-65页 |
三、黑人儿童创伤疗治的叙事策略 | 第65-70页 |
(一)“呼唤”(Call) | 第66-67页 |
(二)“回应”(Response) | 第67-70页 |
四、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