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写词表 | 第6-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数量性状特征 | 第9页 |
1.2 分子标记的总类及特点 | 第9-10页 |
1.3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10-12页 |
1.3.1 QTL定位群体 | 第10-11页 |
1.3.2 QTL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水稻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5 水稻相关性状QTL克隆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引言 | 第14-1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3.2 田间种植方法 | 第15页 |
3.3 性状考察方法 | 第15-16页 |
3.4 代换片段遗传效应分析 | 第16-1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7-38页 |
4.1 株高和抽穗期的QTL定位分析 | 第17-22页 |
4.1.1 代换系株高和抽穗期表现 | 第17-18页 |
4.1.2 株高和抽穗期QTL的定位结果 | 第18-20页 |
4.1.3 株高、抽穗期代换片段互作效应分析 | 第20-22页 |
4.2 穗部性状QTL定位分析 | 第22-27页 |
4.2.1 代换系穗部性状表现 | 第22-23页 |
4.2.2 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 | 第23-25页 |
4.2.3 穗部性状代换片段互作效应分析 | 第25-27页 |
4.3 产量性状QTL定位分析 | 第27-32页 |
4.3.1 产量性状亲本及代换系表型分布 | 第27-29页 |
4.3.2 产量性状QTL定位结果 | 第29-31页 |
4.3.3 产量性状代换片段互作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4.4 粒形QTL定位分析 | 第32-38页 |
4.4.1 代换系粒形表现 | 第32-34页 |
4.4.2 粒形QTL定位结果 | 第34-36页 |
4.4.3 粒形代换片段互作效应分析 | 第36-38页 |
5 讨论 | 第38-41页 |
5.1 和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38页 |
5.2 QTL的一因多效、微效QTL间的互作以及QTL与环境的互作 | 第38-40页 |
5.3 水稻主要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基因克隆 | 第40-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