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TiO_2光催化领域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1.1 二氧化钛结构与特性 | 第10-11页 |
1.1.2 二氧化钛光催化原理 | 第11-12页 |
1.1.3 二氧化钛光催化应用 | 第12-13页 |
1.2 锐钛矿型TiO_2晶面研究 | 第13-15页 |
1.2.1 TiO_2晶面理论计算研究 | 第13-14页 |
1.2.2 TiO_2(101)晶面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1.2.3 TiO_2(001)晶面实验研究 | 第15页 |
1.3 聚丙烯酰胺处理研究 | 第15-17页 |
1.3.1 聚丙烯酰胺来源和危害 | 第15-16页 |
1.3.2 聚丙烯酰胺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1.4 计算原理及软件介绍 | 第17-18页 |
1.4.1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17-18页 |
1.4.2 软件介绍 | 第18页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TiO_2光催化降解聚丙烯酰胺活性物种辨别 | 第20-30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5页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0-21页 |
2.2.2 实验过程与方法 | 第21-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2.3.1 TiO_2光催化降解 | 第25页 |
2.3.2 俘获羟基自由基实验分析 | 第25-27页 |
2.3.3 隔绝氧气实验分析 | 第27-28页 |
2.3.4 光催化降解聚丙烯酰胺活性物种分析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锐钛矿型TiO_2低指数晶面的结构与性质 | 第30-37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理论计算 | 第30-32页 |
3.2.1 计算方法 | 第30页 |
3.2.2 计算模型 | 第30-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3.3.1 锐钛矿型TiO_2体相结构与性质 | 第32页 |
3.3.2 锐钛矿型TiO_2晶面的结构分析 | 第32-35页 |
3.3.3 锐钛矿型TiO_2晶面电子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H_2O吸附在锐钛矿型TiO_2低指数晶面的理论计算 | 第37-50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计算模型 | 第37-40页 |
4.2.1 H_2O分子优化 | 第37-38页 |
4.2.2 H_2O在TiO_2(101)晶面吸附初始模型 | 第38-39页 |
4.2.3 H_2O在TiO_2(001)晶面吸附初始模型 | 第39-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4.3.1 H_2O在锐钛矿型TiO_2晶面吸附 | 第40-45页 |
4.3.2 H_2O在锐钛矿型TiO_2(101)晶面解离吸附 | 第45-47页 |
4.3.3 H_2O在锐钛矿型TiO_2晶面解离反应热分析 | 第47-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O_2吸附在锐钛矿型TiO_2低指数晶面的理论计算 | 第50-61页 |
5.1 前言 | 第50页 |
5.2 计算模型 | 第50-52页 |
5.2.1 O_2分子优化 | 第50-51页 |
5.2.2 O_2在TiO_2(101)晶面吸附初始模型 | 第51页 |
5.2.3 O_2在TiO_2(001)晶面吸附初始模型 | 第51-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5.3.1 O_2吸附能量分析 | 第52-53页 |
5.3.2 O_2吸附最优构型 | 第53页 |
5.3.3 O_2吸附对晶面几何结构影响 | 第53-55页 |
5.3.4 O_2吸附对晶面电子结构影响 | 第55-59页 |
5.3.5 O_2吸附Mulliken布居分析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锐钛矿型TiO_2低指数晶面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降解聚丙烯酰胺研究 | 第61-71页 |
6.1 前言 | 第6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1-65页 |
6.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61-62页 |
6.2.2 低指数晶面催化剂制备 | 第62-63页 |
6.2.3 表征方法 | 第63-64页 |
6.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64页 |
6.2.5 化学需氧量测定 | 第64-6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6.3.1 XRD表征分析 | 第65-66页 |
6.3.2 Raman表征分析 | 第66-67页 |
6.3.3 SEM、TEM表征分析 | 第67-69页 |
6.3.4 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69页 |
6.3.5 化学需氧量分析 | 第69-70页 |
6.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7.1 结论 | 第71-72页 |
7.2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