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一、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 第16-25页 |
| (一)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 1.“五大运动“顺利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 | 第16-19页 |
|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 第19页 |
| 3.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存在,剥削制度亟需根除 | 第19-20页 |
| 4.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初步开展,成效显著 | 第20页 |
| (二)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条件 | 第20-25页 |
| 1.上层建筑提供重要保障 | 第20-21页 |
| 2.国营经济成为依靠力量 | 第21-22页 |
| 3.三年实践积累初步经验 | 第22-23页 |
| 4.苏联经验提供重要借鉴 | 第23-25页 |
| 二、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及过程 | 第25-35页 |
| (一)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 | 第25-27页 |
| 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 | 第25-26页 |
| 2.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 第26页 |
| 3.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增产的重要途径 | 第26-27页 |
| (二)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 第27-35页 |
| 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第27-29页 |
| 2.中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第29-31页 |
| 3.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 第31-35页 |
| 三、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得与失 | 第35-43页 |
| (一)改造取得的成就 | 第35-38页 |
| 1.私有制趋于消灭,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第35页 |
| 2.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业产量 | 第35-36页 |
| 3.使用了资方人才,保留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 第36-38页 |
| (二)改造过程存在的偏颇和失误 | 第38-43页 |
| 1.过快过粗过简单,留下了“后遗症” | 第38-40页 |
| 2.所有制结构单一,影响了国计民生 | 第40-41页 |
| 3.“大锅饭”现象严重,遏止了生产积极性 | 第41页 |
| 4.资本家使用不当,影响了企业发展 | 第41-43页 |
| 四、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启示 | 第43-49页 |
| (一)重视先试后推,力求稳步发展 | 第43-44页 |
| (二)公私经济并重,二者协调发展 | 第44-45页 |
| (三)依靠市场调节,加强政府调控 | 第45-46页 |
| (四)强化风险意识,激发生产活力 | 第46-47页 |
| (五)重视科技管理,依靠人才振兴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