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0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复合材料元件及结构耐撞性研究概述 | 第18-32页 |
·试验研究 | 第19-28页 |
·理论分析 | 第28-30页 |
·数值模拟 | 第30-32页 |
·形状记忆合金及其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研究概述 | 第32-37页 |
·SMA 简介 | 第32-35页 |
·SMA 研究进展 | 第35页 |
·SMA 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37-3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端部机加工薄弱环节及其引发效能的试验研究 | 第40-56页 |
·引言 | 第40页 |
·试件制备 | 第40-43页 |
·铺叠 | 第41-42页 |
·吸胶 | 第42页 |
·固化 | 第42页 |
·脱模 | 第42-43页 |
·机加工 | 第43页 |
·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 | 第43-44页 |
·吸能特性参数 | 第44-45页 |
·引发比应力 | 第44页 |
·比吸能 | 第44页 |
·压溃载荷效率 | 第44-45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不含薄弱环节试件的轴压性能 | 第45-46页 |
·薄弱环节的引发效能 | 第46-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卡箍式SMA 薄弱环节及其引发效能的试验研究 | 第56-69页 |
·引言 | 第56页 |
·SMA 细丝的化学成分、相变温度及力学性能 | 第56-60页 |
·化学成分测试 | 第56页 |
·相变温度测试 | 第56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6-60页 |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案 | 第60-63页 |
·预拉伸SMA 细丝的制备 | 第60页 |
·复合材料圆管试件的制备 | 第60-62页 |
·准静态压溃试验 | 第62-63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新型SMA 薄弱环节及其引发效能的试验研究 | 第69-77页 |
·引言 | 第69页 |
·试验方案 | 第69-71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边界约束对复合材料圆管吸能特性的影响 | 第77-86页 |
·引言 | 第77页 |
·试验方案 | 第77页 |
·试件制备 | 第77页 |
·准静态轴向压溃试验 | 第77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宏观破坏模式 | 第77-80页 |
·试验结果比较 | 第80-81页 |
·半经验分析方法 | 第8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基于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复合材料结构耐撞性分析 | 第86-101页 |
·引言 | 第86页 |
·复合材料圆管有效弹性常数的确定 | 第86-88页 |
·复合材料圆管临界屈曲载荷的计算 | 第88-93页 |
·等效金属管的轴向吸能特性分析 | 第93-100页 |
·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93-94页 |
·等效金属管轴向压缩的壳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94-96页 |
·等效金属管轴向压缩的体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96-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基于Chang-Chang 失效准则的复合材料圆管耐撞性分析 | 第101-113页 |
·引言 | 第101页 |
·复合材料损伤模型 | 第101-104页 |
·本构方程 | 第101-102页 |
·失效准则与刚度退化 | 第102-104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9页 |
·含外倒角薄弱环节复合材料圆管轴向压溃的有限元模型 | 第104-106页 |
·含端部开缝薄弱环节复合材料圆管轴向压溃的有限元模型 | 第106-107页 |
·失效参数的确定策略 | 第107-108页 |
·界面接触算法 | 第108-109页 |
·预报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2页 |
·含外倒角薄弱环节复合材料圆管 | 第109-111页 |
·含端部开缝薄弱环节复合材料圆管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全文总结 | 第113-114页 |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