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生物礁统计学研究 | 第9页 |
1.2.2 生物礁发育的有利条件研究 | 第9页 |
1.2.3 礁滩储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 | 第9-10页 |
1.2.4 国内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气藏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1.4 主要工作量统计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层分布 | 第13-30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3页 |
2.2 区域构造及地质背景 | 第13-14页 |
2.2.1 川东构造演化特征 | 第13-14页 |
2.2.2 成礁期构造特征 | 第14页 |
2.3 长兴组地层特征 | 第14-30页 |
2.3.1 长兴组顶、底界划分 | 第15-21页 |
2.3.2 长兴组地层展布特征 | 第21-22页 |
2.3.3 长兴组内部地层划分 | 第22-30页 |
第3章 沉积相 | 第30-44页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30-33页 |
3.1.1 岩石学特征 | 第30-33页 |
3.1.2 古生物特征 | 第33页 |
3.2 长兴组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3-39页 |
3.2.1 开阔台地相 | 第33-34页 |
3.2.2 台地边缘相 | 第34-38页 |
3.2.3 斜坡~海槽相 | 第38-39页 |
3.2.4 缓坡相 | 第39页 |
3.3 长兴组台地边缘相带的精细刻画 | 第39-42页 |
3.4 长兴组沉积模式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 第42-44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及受控因素 | 第44-63页 |
4.1 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 | 第44-49页 |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4-45页 |
4.1.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5-47页 |
4.1.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7-48页 |
4.1.4 储层类型 | 第48-49页 |
4.2 长兴组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 第49-54页 |
4.2.1 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 第49-51页 |
4.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3 构造断裂的控制作用 | 第54页 |
4.3 储层评价及储层分布 | 第54-63页 |
4.3.1 储层测井解释 | 第54-56页 |
4.3.2 储层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4.3.3 储层评价 | 第59-63页 |
第5章 典型气藏特征 | 第63-77页 |
5.1 典型气藏解剖 | 第63-71页 |
5.1.1 铁山南生物礁气藏解剖 | 第63-67页 |
5.1.2 双家坝生物礁气藏解剖 | 第67-71页 |
5.2 典型气藏特征 | 第71-73页 |
5.2.1 气组份差异明显 | 第71页 |
5.2.2 气水关系不统一 | 第71-73页 |
5.3 断层活动影响天然气的富集 | 第73-77页 |
5.3.1 普遍接受三期油气充注 | 第73-74页 |
5.3.2 主要排烃期活动的断层不利于天然气富集 | 第74-77页 |
第6章 有利圈闭优选 | 第77-85页 |
6.1 圈闭的识别及类型分析 | 第77-82页 |
6.2 有利圈闭优选 | 第82-85页 |
6.2.1 优选参数 | 第82-83页 |
6.2.2 圈闭优选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