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钢桥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钢桥疲劳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钢桥疲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钢桥腹板出平面细节疲劳行为分析 | 第18-29页 |
2.1 钢桥腹板出平面疲劳破坏细节描述 | 第18-19页 |
2.2 影响钢桥腹板出平面细节疲劳强度的因素 | 第19-21页 |
2.3 疲劳研究理论 | 第21-28页 |
2.3.1 荷载谱与应力谱 | 第21-22页 |
2.3.2 雨流计数法 | 第22-24页 |
2.3.3 S-N曲线 | 第24-26页 |
2.3.4 变幅载荷疲劳累积损伤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公路钢桥简化标准疲劳车模型 | 第29-51页 |
3.1 国外公路钢桥疲劳荷载模型 | 第29-37页 |
3.1.1 美国AASHTO疲劳荷载模型 | 第29-31页 |
3.1.2 英国BS5400疲劳荷载模型 | 第31-33页 |
3.1.3 欧洲Eurocode疲劳荷载模型 | 第33-36页 |
3.1.4 日本疲劳荷载模型 | 第36-37页 |
3.2 我国公路钢桥疲劳荷载模型 | 第37-39页 |
3.2.1 主要车辆类型调查 | 第37-38页 |
3.2.2 公路标准疲劳车模型 | 第38-39页 |
3.3 我国公路钢桥标准疲劳车模型的简化 | 第39-50页 |
3.3.1 国内外疲劳细节分类对比 | 第39-42页 |
3.3.2 典型疲劳车模型作用下的钢桥疲劳细节损伤累积 | 第42-47页 |
3.3.3 简化标准疲劳车的提出 | 第47-50页 |
3.3.3.1 标准疲劳车的简化过程 | 第48页 |
3.3.3.2 简化标准疲劳车轴距及轴重的确定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钢桥腹板出平面有限元模型 | 第51-68页 |
4.1 概述 | 第51-52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52-55页 |
4.3 疲劳荷载施加和工况计算 | 第55-58页 |
4.4 面外变形应力分析 | 第58-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钢桥腹板出平面疲劳细节优化 | 第68-95页 |
5.1 不设置横梁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68-72页 |
5.2 加劲肋与腹板连接处不设置倒角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72-76页 |
5.3 主梁下翼缘与加劲肋焊接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76-78页 |
5.4 腹板高度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78-81页 |
5.5 腹板厚度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81-83页 |
5.6 小间隙高度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83-87页 |
5.7 加劲肋厚度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87-89页 |
5.8 加劲肋宽度对面外变形应力的影响 | 第89-9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钢桥腹板出平面疲劳细节抗疲劳设计 | 第95-109页 |
6.1 钢桥腹板出平面细节抗疲劳设计基本原则 | 第95页 |
6.2 抗疲劳设计理论发展 | 第95-98页 |
6.2.1 传统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96-97页 |
6.2.2 基于断裂力学的寿命评估方法 | 第97页 |
6.2.3 基于损伤力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第97-98页 |
6.3 钢桥腹板出平面细节疲劳设计方法 | 第98-102页 |
6.3.1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第98-99页 |
6.3.2 国内外抗疲劳设计规范分析 | 第99-102页 |
6.3.3 抗疲劳设计主要步骤 | 第102页 |
6.4 钢桥腹板出平面细节抗疲劳设计实例 | 第102-108页 |
6.4.1 原始模型抗疲劳检算 | 第102-105页 |
6.4.2 优化后抗疲劳检算 | 第105-10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7.1 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展望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主要符号及含义 | 第119-121页 |
表索引 | 第121-123页 |
图索引 | 第123-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