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硒与人体健康 | 第12页 |
1.2 硒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2-13页 |
1.3 土壤中的硒 | 第13-15页 |
1.3.1 土壤中硒的宏观分布情况 | 第13-14页 |
1.3.2 土壤中硒的微观迁移变化 | 第14-15页 |
1.4 水稻根表铁膜对硒的调节作用 | 第15-17页 |
1.4.1 根表铁膜的形成 | 第16页 |
1.4.2 根表铁膜的吸附特性 | 第16-17页 |
1.5 植物的硒吸收、转运和代谢 | 第17-19页 |
1.5.1 植物硒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 第17-18页 |
1.5.2 植物硒的代谢机制 | 第18-19页 |
1.5.3 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第19页 |
1.6 成本效益分析 | 第19-22页 |
1.6.1 农艺生物强化策略 | 第20页 |
1.6.2 伤残折损寿命年模型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22-2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3章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硒吸收累积及铁膜的吸附特性 | 第24-34页 |
3.1 前言 | 第24-2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3.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5-26页 |
3.2.4 样品测定及质量控制 | 第26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3.3.1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量 | 第26-27页 |
3.3.2 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溶液硒含量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3.3.3 水稻不同生育期体内硒含量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3.3.4 水稻不同生育期硒吸收百分数 | 第29-30页 |
3.3.5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部位硒含量的比例关系 | 第30页 |
3.3.6 水稻根表铁膜中铁与硒间相互关系 | 第30-31页 |
3.4 讨论 | 第31-33页 |
3.4.1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硒吸收累积的差异 | 第31-32页 |
3.4.2 根表铁膜对水稻硒吸收累积的影响机制 | 第32-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不同生育期供硒对水稻硒的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 第34-44页 |
4.1 前言 | 第34-3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2.1 试验材料与培养环境 | 第35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4.2.3 样品处理 | 第35页 |
4.2.4 样品测定及质量控制 | 第35-36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4.3.1 不同生育期供硒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2 不同生育期供硒对水稻各部位硒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3 不同生育期供硒对水稻各部位硒累积与转移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4 不同生育期供硒对水稻地上部硒分配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 讨论 | 第41-43页 |
4.4.1 水稻籽粒硒累积的关键生理过程 | 第41-42页 |
4.4.2 水稻籽粒富硒的关键生育期 | 第42-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施硒方式对水稻籽粒硒生物强化效应研究 | 第44-56页 |
5.1 前言 | 第4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5.2.3 试验测定与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5.2.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5.3.1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2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体内各部位硒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3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4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籽粒必需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5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籽粒粗蛋白、淀粉、脂质和灰分的影响 | 第50页 |
5.3.6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 讨论 | 第51-54页 |
5.4.1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籽粒硒生物强化效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2 不同施硒方式对水稻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5.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6章 喷施叶面肥的生物强化策略成本效益分析 | 第56-66页 |
6.1 前言 | 第56-5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6.2.1 中国主要水稻产区 | 第57-58页 |
6.2.2 中国水稻锌铁农艺生物强化的健康影响 | 第58-60页 |
6.2.3 中国农艺生物强化的成本分析 | 第60-6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6.3.1 叶面喷施锌铁提高日常锌铁摄入量 | 第61页 |
6.3.2 叶面喷施锌铁拯救的伤残折损寿命年 | 第61-63页 |
6.3.3 不同喷施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63-64页 |
6.4 讨论 | 第64-65页 |
6.4.1 叶面喷施锌铁的健康影响 | 第64页 |
6.4.2 不同喷施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比较 | 第64-65页 |
6.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7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66页 |
7.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66-67页 |
7.3 问题与展望 | 第67-70页 |
7.3.1 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7.3.2 研究结果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