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20-29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2.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1.2.3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测度与评估 | 第24页 |
1.2.4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与模式 | 第24-26页 |
1.2.5 政府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 第26-28页 |
1.2.6 文献述评 | 第28-2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的创新点 | 第29-3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区域与行业分析 | 第33-65页 |
2.1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评估指标体系 | 第33-38页 |
2.1.1 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性原则 | 第33-34页 |
2.1.2 指标体系建立的逻辑思路 | 第34-35页 |
2.1.3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2.2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评估模型 | 第38-40页 |
2.2.1 矩阵型灰色聚类方法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 第38-39页 |
2.2.2 矩阵型灰色聚类方法的实现 | 第39-40页 |
2.3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区域与行业聚类分析 | 第40-54页 |
2.3.1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0-49页 |
2.3.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矩阵型灰色聚类评估过程及结果 | 第49-54页 |
2.4 我国区域与行业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评估结果解析 | 第54-64页 |
2.4.1 区域与行业聚类结果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54-57页 |
2.4.2 区域与行业型聚类结果的分类比较分析 | 第57-62页 |
2.4.3 区域与行业聚类评估属性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2.4.4 关键性评估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63-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65-76页 |
3.1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制约因素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65-69页 |
3.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65-67页 |
3.1.2 代表学者观点归纳分析 | 第67-69页 |
3.2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 | 第69-75页 |
3.2.1 实证调查的设计与结果统计 | 第69-71页 |
3.2.2 主成分制约因素的提取 | 第71-73页 |
3.2.3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与关键制约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73-7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动态特性分析 | 第76-95页 |
4.1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动态特性分析框架 | 第76-78页 |
4.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动力平衡方程模型 | 第78-81页 |
4.2.1 模型建立的步骤 | 第78-79页 |
4.2.2 模型的状态空间描述 | 第79-81页 |
4.3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动态特性及其经济含义解析 | 第81-87页 |
4.3.1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能控性及其经济含义 | 第81-83页 |
4.3.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能观性及其经济含义 | 第83页 |
4.3.3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稳定性及其经济含义 | 第83-87页 |
4.4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特性的现实证据 | 第87-94页 |
4.4.1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 第87-89页 |
4.4.2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与检验 | 第89-91页 |
4.4.3 面板模型的选择与确定 | 第91页 |
4.4.4 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91-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激发机制分析 | 第95-109页 |
5.1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学习方程模型 | 第95-101页 |
5.1.1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学习方程模型的建立 | 第95-99页 |
5.1.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学习方程稳定性及其经济意义解析 | 第99-101页 |
5.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学习方程的动力结构特性解析 | 第101-104页 |
5.2.1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学习方程的动力结构和动力联合强度问题解析 | 第101-102页 |
5.2.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学习方程动力结构特性的“反问题”解析 | 第102-104页 |
5.3 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激发机制设计 | 第104-108页 |
5.3.1 应将动力结构的整体优化精进作为机制优化设计的总体方向 | 第104-105页 |
5.3.2 应将动力结构的“减负”作为机制优化设计的重点突破方向 | 第105-106页 |
5.3.3 应将动力结构的“扶正”作为机制优化设计的长期主攻方向 | 第106-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扶持中道德风险博弈分析 | 第109-125页 |
6.1 考虑道德风险防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模型 | 第109-114页 |
6.1.1 激励中小型制造企业群体创新竞赛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109-111页 |
6.1.2 中小型制造企业群体创新竞赛博弈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111-113页 |
6.1.3 中小型制造企业群体创新竞赛博弈模型求解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 第113-114页 |
6.2 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道德风险的惩罚约束博弈模型 | 第114-124页 |
6.2.1 中小型制造企业投机性自主创新行为约束惩罚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114-116页 |
6.2.2 中小型制造企业投机性自主创新行为约束惩罚机制的适时性 | 第116-120页 |
6.2.3 中小型制造企业投机性自主创新行为约束惩罚机制的适度性 | 第120-12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激发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对策研究 | 第125-139页 |
7.1 优化利益创造环境,厚植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基础 | 第125-129页 |
7.2 助推创新利益实现,稳定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收益 | 第129-132页 |
7.3 加强创新利益保护,保障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利得 | 第132-134页 |
7.4 健全利益分配导向,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利益的共享共赢 | 第134-135页 |
7.5 强化道德风险防控,持续放大和释放动力激发政策的正向效应 | 第135-13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9-140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4页 |
附录1 | 第154-157页 |
附录2 | 第157-159页 |
附录3 | 第159-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