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高速光通信中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高速光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第13-16页
    1.2 长距相干光传输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高速相干光传输系统的先进技术第17-22页
    1.3 短距直接检测光传输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2-27页
        1.3.1 数据中心内通信系统第22-26页
        1.3.2 数据中心间短距城域通信系统第26-27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构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9页
第二章 高速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第39-66页
    2.1 长距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第39-49页
        2.1.1 相干通信系统基本结构第39-43页
        2.1.2 长距相干系统中信号损伤分析第43-49页
    2.2 短距直接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第49-58页
        2.2.1 直接检测系统发送端调制技术第50-55页
        2.2.2 短距城域直接检测系统接收机基本原理第55-58页
    2.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第三章 基于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的长距多载波传输系统第66-88页
    3.1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OFDM)系统的结构第66-69页
        3.1.1 OFDM数学模型及基本原理第66-68页
        3.1.2 CO-OFDM系统模型第68-69页
    3.2 CO-OFDM系统关键技术第69-73页
        3.2.1 定时同步第69-70页
        3.2.2 频偏估计第70页
        3.2.3 相位噪声第70-71页
        3.2.4 信道估计第71-72页
        3.2.5 非线性峰均功率比(PAPR)的降低算法第72-73页
    3.3 基于新型调制格式的CO-OFDM系统性能分析第73-83页
        3.3.1 仿真平台搭建及相关系统参数设置第73-76页
        3.3.2 16 APSK信号特性分析第76-80页
        3.3.3 基于16APSK信号的系统性能分析第80-83页
    3.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第四章 基于相干光高阶调制的长距单载波传输系统第88-113页
    4.1 相干光单载波系统基本结构第88-89页
    4.2 相干光单载波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第89-99页
        4.2.1 IQ不平衡补偿第89-90页
        4.2.2 时钟恢复第90-92页
        4.2.3 解偏振复用算法第92-94页
        4.2.4 频偏估计算法第94-95页
        4.2.5 载波相位估计算法第95-96页
        4.2.6 信道均衡技术第96-99页
    4.3 算法实验验证与仿真传输性能分析第99-106页
        4.3.1 实验平台离线DSP算法验证第99-101页
        4.3.2 仿真传输系统性能分析第101-106页
    4.4 基于加权符号间平均信道估计算法第106-110页
        4.4.1 加权符号间平均信道估计原理第106-107页
        4.4.2 仿真系统搭建与参数设置第107页
        4.4.3 系统性能分析第107-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第五章 基于Twin-SSB-KK结构的短距城域传输系统第113-137页
    5.1 Kramers-Kronig接收机第113-118页
        5.1.1 KK接收机基本原理第113-115页
        5.1.2 KK接收机性能分析第115-118页
    5.2 Twin-SSB-KK系统的基本结构第118-120页
    5.3 基于Twin-SSB-KK OFDM的短距多载波传输系统第120-129页
        5.3.1 时域交织帧结构第120-121页
        5.3.2 实验传输平台验证及结果分析第121-123页
        5.3.3 Twin-SSB-KK OFDM系统仿真分析第123-129页
    5.4 基于Twin-SSB-KK的短距单载波传输系统第129-133页
        5.4.1 基于MIMO的Twin-SSB-KK系统原理第129-130页
        5.4.2 实验传输平台验证及结果分析第130-133页
    5.5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7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37-140页
    6.1 工作与成果总结第137-138页
    6.2 工作展望第138-140页
附录 索引表第140-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博士期间论文成果与工作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身份·性别·叙事--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红楼梦》研究
下一篇:中国水稻种植户极端气候适应性行为及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