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红学——一个聚讼纷纭的学科场域 | 第14-36页 |
第一节 走向文化诗学的阐释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对“文献、文本、文化”融合路径的可能性探索 | 第15-20页 |
第三节 学界研究现状分析和论文研究思路 | 第20-36页 |
一、有关红学方法论的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5-36页 |
第一章 文化身份的弥散——“身份”与作为一个叙述文本的生产 | 第36-92页 |
第一节 双重身份与小说文本的历史性 | 第36-46页 |
一、文化归属上的旗人身份与贵族世家的形成 | 第37-39页 |
二、贵族的“世家”意识与《红楼梦》的美学品味 | 第39-43页 |
三、包衣身份与抄家带来的心理创伤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文本与历史的互动——旗人生计与小说的再叙述 | 第46-67页 |
一、贾府的经济收入与清代经济体制 | 第47-58页 |
二、贾府的经济支出与危机凸显 | 第58-62页 |
三、旗人生计问题之艰与贾府之衰败 | 第62-67页 |
第三节 虚构与真实——作为一部小说的《红楼梦》 | 第67-81页 |
一、究竟何为“虚构”?文学的虚构如何可能? | 第69-73页 |
二、梦的立意与小说的写法:《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一 | 第73-75页 |
三、真、假辩证法与小说的写作策略:《红楼梦》的虚构策略之二 | 第75-78页 |
四、文学虚构的本质与必要 | 第78-81页 |
第四节 从史学范畴的“自传说”到小说领域的“自传性小说” | 第81-92页 |
一、自传?还是自传性小说? | 第81-84页 |
二、从自传到自传性小说如何可能? | 第84-85页 |
三、自我、经验与文学的重构——自传性文学的发生机制 | 第85-88页 |
四、叙述分层:叙事学理论对自传性小说的支持 | 第88-92页 |
第二章 性别认同的安排——性别规则与叙事形式 | 第92-175页 |
第一节 方法与背景 | 第92-97页 |
一、《红楼梦》性别研究的方法 | 第92-94页 |
二、历史语境中的女性话语 | 第94-97页 |
第二节 性别·美学·修辞——《红楼梦》安排与展示清代性别的方式 | 第97-120页 |
一、性别空间的流动:从闺房到大观园 | 第97-103页 |
二、有“个性”的领地——建筑样式、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 | 第103-109页 |
三、作为“纯洁”象征的艺术——用“诗词”驱逐男性 | 第109-117页 |
四、“大观园图”作为“玷污”的入口:当大观园“入画”时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性别·情/礼·秩序——情/礼兼备与对伦理/道德秩序的审视 | 第120-139页 |
一、贾府秩序的建构——礼法的悖论性与情/理的流转 | 第121-128页 |
二、皇权与省亲别墅——大观园的政治结构与秩序 | 第128-131页 |
三、“情/礼”兼备——皇家行宫与女儿乐园的相互流转 | 第131-132页 |
四、母权与花园闺阁——女儿国的内在形式与法度 | 第132-138页 |
五、大观园礼法秩序的必要与“情/礼”兼备的尝试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权力流动与性别倒置——裙钗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 第139-156页 |
一、地陷东南/贾府末世、女娲补天/裙钗治家的同构关系 | 第141-145页 |
二、流血不止(疾病)与家族血脉的渐枯——秦可卿、王熙凤的齐家症候 | 第145-147页 |
三、从女儿乐园到货利田庄——大观园性质的改变与探春的改革 | 第147-151页 |
四、女儿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 第151-156页 |
第五节 性别·欲望·叙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 | 第156-175页 |
一、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的书写轨迹——明末清初小说从欲到情的主题转换 | 第156-162页 |
二、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去欲化的表现策略与书写困境 | 第162-166页 |
三、救赎与毁灭——对情之二重性力量的再思考 | 第166-169页 |
四、礼、欲夹攻中的情的双重困境 | 第169-172页 |
五、“礼”的重建与困境的解决 | 第172-175页 |
第三章 精神思想角色认同的失落——《红楼梦》对儒、道危机的阐释 | 第175-220页 |
第一节 儒的困境与曹雪芹文化认同危机的生产 | 第175-189页 |
一、政统、道统的合谋与文人的普遍性失语 | 第176-177页 |
二、皇权的高涨与文人的进退难题 | 第177-179页 |
三、《红楼梦》提出的思想难题 | 第179-182页 |
四、读书何为?——当儒学进入权力中心 | 第182-186页 |
五、进入仕途么?——贾雨村的启示 | 第186-189页 |
第二节 “归隐”是否可行?——文人能否脱离社会角色的扮演? | 第189-199页 |
一、中国文人儒道互补的超稳定心理结构 | 第189-191页 |
二、《红楼梦》对佛、道的反思和批判 | 第191-193页 |
三、走向审美和诗意:《红楼梦》的家园意识与乡愁 | 第193-195页 |
四、情与悟的辩证与启示 | 第195-199页 |
第三节 进入“象征秩序”——贾宝玉的自我认同危机 | 第199-206页 |
一、从“女娲弃石”到进入“象征秩序”的心路历程 | 第199-201页 |
二、“爱”和“温柔”的名义:逃离象征秩序的双重艰难 | 第201-204页 |
三、叛离的痛苦与对真实存在的发现 | 第204-206页 |
第四节 “女儿”——能否成为文化危机的救赎? | 第206-220页 |
一、“女性气质”作为形而上(道德纯洁、政治干净)的象征 | 第206-211页 |
二、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对女性生命形态的限缩 | 第211-214页 |
三、宝玉偏至的人生视角与对女儿气质的偏至选择 | 第214-216页 |
四、终将长大的“女儿”与终将逝去的“诗情” | 第216-220页 |
第四章 存在与虚无——终极关怀的认同延宕 | 第220-269页 |
第一节 叙述分层、叙述主体的意图转移与价值多元的表达 | 第220-228页 |
一、叙事套盒与《警世阴阳梦》、《姑妄言》 | 第220-222页 |
二、叙述分层的出现与《红楼梦》价值意义的多元性 | 第222-223页 |
三、叙述责任的转移与《红楼梦》亦真亦假虚构叙事效果的形成:从超超叙述层的“作者自云”——超叙述层的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 | 第223-225页 |
四、叙述跨层与价值多元的辩难:从超叙述层的一僧一道到主叙述层的红尘众生 | 第225-228页 |
第二节 时间·宿命感·主体性 | 第228-240页 |
一、时间与小说叙述艺术 | 第228-229页 |
二、命、力与《红楼梦》的叙述张力 | 第229-231页 |
三、前五回情节安排中体现出的命与力 | 第231-233页 |
四、林黛玉的命/力挣扎与生命诗意美感的诞生 | 第233-236页 |
五、贾宝玉的抗争意识与死亡美学 | 第236-240页 |
第三节 乌托邦冲动——桃花源、后花园、大观园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探寻 | 第240-255页 |
一、政治乌托邦的隐喻——桃花源的出现 | 第242-245页 |
二、情欲世界的开启——后花园的象征谱系 | 第245-247页 |
三、本真存在的叩问——大观园的乌托邦意涵 | 第247-250页 |
四、“自然”:作为乌托邦批判现实的力量 | 第250-253页 |
五、再解读:敞开“终极存在”中的乌托邦力量 | 第253-255页 |
第四节 意义追寻与人的存生本质——《红楼梦》作为精神史的线索 | 第255-262页 |
一、刘小枫的价值追问——意义追寻为何是人的存在本质? | 第255-256页 |
二、《红楼梦》精神史索隐——面对历史(世界)之恶,诗人何为? | 第256-259页 |
三、“赤子之心”的讨论与宝玉“出家”的再解读 | 第259-262页 |
第五节 对抗虚无与重建自我的方式——《红楼梦》的回忆书写 | 第262-269页 |
一、回忆:生命的形式与美学的形式 | 第262-264页 |
二、回忆书写的心理治疗机制 | 第264-269页 |
结语 | 第269-272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291页 |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 第291-292页 |
致谢 | 第292-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