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世界各国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交通运输概况论文

广州市中心区高峰期交通拥堵特征及重点区拥堵原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的目的第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25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9-25页
        1.2.3 研究述评第25页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8页
        1.3.1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页
        1.3.3 技术路线第26-27页
        1.3.4 创新点第27-28页
第二章 交通指数、研究时间段和研究区域第28-33页
    2.1 研究数据来源第28页
    2.2 研究片区和重点通道第28-31页
        2.2.1 研究片区第28-29页
        2.2.2 重点通道第29-31页
    2.3 研究时间段确定和数据收集第31-33页
        2.3.1 研究时间段确定第31-32页
        2.3.2 数据收集第32-33页
第三章 广州市高峰期各片区交通拥堵特征分析第33-43页
    3.1 时段划分与数据处理第33-35页
        3.1.1 时段划分第33页
        3.1.2 算法确定第33页
        3.1.3 指标优化第33-34页
        3.1.4 中心指数值的确定第34-35页
    3.2 高峰期交通拥堵时变特征分析第35-38页
        3.2.1 早高峰交通拥堵时变特征分析第35-37页
        3.2.2 晚高峰交通拥堵时变特征分析第37-38页
    3.3 高峰期交通拥堵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38-42页
        3.3.1 7:00-8:00各片区以非拥堵状态为主第38页
        3.3.2 8:00-9:00中北部区域形成“倒T”型拥堵带第38-39页
        3.3.3 17:00-18:00拥堵状态片区主要出现在中心区西北部第39页
        3.3.4 18:00-19:00大部分片区处于拥堵状态并形成了严重拥堵带第39-41页
        3.3.5 流花和天河商圈片区交通拥堵尤为突出第41页
        3.3.6 西北部部分片区出现“早通晚堵”的拥堵特征第41页
        3.3.7 大沙地、琶洲、大学城3个片区在高峰期的8个时段内均未处于拥堵状态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重要通道交通模式聚类分析第43-57页
    4.1 聚类方法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第43页
    4.2 研究技术与方法第43-49页
        4.2.1 拥堵与非拥堵的划分第43-44页
        4.2.2 中心趋势值的确定第44-45页
        4.2.3 聚类模型的建立第45-48页
        4.2.4 聚类模型的评价第48-49页
    4.3 交通模式聚类结果分析第49-56页
        4.3.1 聚类模型的确定第49页
        4.3.2 聚类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4.3.3 交通模式分布特征及其应用第52-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道路网交通拥堵类型划分第57-68页
    5.1 道路网划分与信息提取第57-63页
    5.2 高峰期路网拥堵类型划分第63-65页
        5.2.1 早高峰广州各片区路网拥堵类型划分第63-64页
        5.2.2 晚高峰广州各片区路网拥堵类型划分第64-65页
    5.3 路网拥堵型片区拥堵特征分析第65-67页
        5.3.1 时间分布特征第65-66页
        5.3.2 空间分布特征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重点区交通拥堵原因分析第68-100页
    6.1 重点区的选择第68页
    6.2 研究视角第68-69页
    6.3 研究区概况第69-74页
        6.3.1 天河商圈概况第69-71页
        6.3.2 珠江新城概况第71-74页
    6.4 研究区道路网分析第74-79页
        6.4.1 道路网密度分析第74-77页
        6.4.2 道路网级配分析第77-79页
    6.5 研究区公共交通系统分析第79-90页
        6.5.1 公共站点信息采集第79-84页
        6.5.2 公共站点服务范围分析第84-86页
        6.5.3 公交线路重复指数分析第86-90页
    6.6 研究区实时车流量分析第90-96页
        6.6.1 交通模式比对分析第90-93页
        6.6.2 车流量参数及其出行结构分析第93-96页
        6.6.3 信号灯阻隔效应分析第96页
    6.7 交通拥堵原因分析第96-99页
        6.7.1 天河商圈交通拥堵原因分析第97页
        6.7.2 珠江新城交通拥堵原因分析第97-98页
        6.7.3 重点区交通拥堵原因分析第98-99页
    6.8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00-103页
    7.1 结论第100-101页
    7.2 不足第101页
    7.3 讨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研究
下一篇:N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