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1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概述 | 第11-19页 |
1.1 习惯法的界定 | 第11-13页 |
1.1.1 习惯的含义 | 第11页 |
1.1.2 习惯法的定义 | 第11-12页 |
1.1.3 习惯法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来源 | 第13-15页 |
1.2.1 部落习惯 | 第13-14页 |
1.2.2 道德规范 | 第14页 |
1.2.3 宗教规则 | 第14-15页 |
1.3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表现形式 | 第15-19页 |
1.3.1 谕令 | 第15-17页 |
1.3.2 决议 | 第17-19页 |
2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主要内容 | 第19-32页 |
2.1 努尔哈赤时期军事习惯法 | 第19-22页 |
2.1.1 牛录编制入伍 | 第19页 |
2.1.2 军事装备 | 第19-20页 |
2.1.3 军事赏赐 | 第20-21页 |
2.1.4 恩扶政策 | 第21-22页 |
2.2 努尔哈赤时期政制习惯法 | 第22-24页 |
2.2.1 八旗制度 | 第22页 |
2.2.2 八王共议制 | 第22页 |
2.2.3 朝政礼仪制度 | 第22-23页 |
2.2.4 封爵制度 | 第23-24页 |
2.3 努尔哈赤时期刑事习惯法 | 第24-27页 |
2.3.1 侵犯人身权的犯罪与刑罚 | 第24-25页 |
2.3.2 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与刑罚 | 第25-26页 |
2.3.3 官员渎职犯罪与刑罚 | 第26页 |
2.3.4 妨害社会、司法秩序犯罪与刑罚 | 第26-27页 |
2.4 努尔哈赤时期民事习惯法 | 第27-30页 |
2.4.1 财产权 | 第27-28页 |
2.4.2 商贸关系 | 第28-29页 |
2.4.3 婚丧嫁娶 | 第29-30页 |
2.5 努尔哈赤时期诉讼审判习惯法 | 第30-32页 |
2.5.1 审判层级 | 第30-31页 |
2.5.2 诉讼方式 | 第31-32页 |
3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影响 | 第32-38页 |
3.1 对皇太极时期法制的影响 | 第32-35页 |
3.1.1 军事习惯法的保留 | 第32页 |
3.1.2 政治制度的承继 | 第32-33页 |
3.1.3 刑事习惯法的沿袭 | 第33-34页 |
3.1.4 民事习惯法的延续 | 第34页 |
3.1.5 诉讼审判体制的改造 | 第34-35页 |
3.2 对清入关后对法制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1 八旗制度的职能转变 | 第35页 |
3.2.2 朝会制度的最终确立 | 第35-36页 |
3.2.3 婚姻制度的延续 | 第36页 |
3.2.4 宗室封爵制度的最终定型 | 第36页 |
3.2.5 司法审判制度中的特权沿袭 | 第36-38页 |
4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评析 | 第38-44页 |
4.1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特点 | 第38-39页 |
4.1.1 法律适用的差异化 | 第38页 |
4.1.2 延续原始的部族习惯 | 第38-39页 |
4.1.3 审慎处理民族关系 | 第39页 |
4.2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的作用 | 第39-40页 |
4.2.1 有效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 第39-40页 |
4.2.2 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 | 第40页 |
4.3 努尔哈赤时期习惯法对治国理政的启示 | 第40-44页 |
4.3.1 “顺应自然”是各时期习惯法调整社会秩序的必要规律 | 第41页 |
4.3.2 “融合”因素是习惯法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 第41-42页 |
4.3.3 “和谐”是习惯法治国不可或缺的因素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