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际上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概念和理论 | 第18-19页 |
1.3.1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8页 |
1.3.2 复杂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1.3.3 信息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框架和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本文框架 | 第20页 |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2 个人信息安全现有问题及原因的系统认知 | 第22-26页 |
2.1 个人信息认识现状 | 第22-23页 |
2.1.1 个人信息范畴 | 第22页 |
2.1.2 个人信息的分类 | 第22-23页 |
2.2 个人信息安全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系统认知 | 第23-26页 |
2.2.1 个人信息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23-24页 |
2.2.2 个人信息安全的体系认知 | 第24-26页 |
3 个人信息安全的系统分析 | 第26-37页 |
3.1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主要概念 | 第26-31页 |
3.1.1 系统的组分 | 第26-27页 |
3.1.2 系统的目的 | 第27页 |
3.1.3 系统的功能 | 第27-28页 |
3.1.4 系统的环境 | 第28-30页 |
3.1.5 系统的约束条件 | 第30-31页 |
3.2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内涵结构模型 | 第31-37页 |
3.2.1 法律建设子系统 | 第31-32页 |
3.2.2 信息流通子系统 | 第32-33页 |
3.2.3 信息技术子系统 | 第33-34页 |
3.2.4 社会管理子系统 | 第34-35页 |
3.2.5 人文道德子系统 | 第35页 |
3.2.6 安全产业子系统 | 第35-37页 |
4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复杂特征分析 | 第37-58页 |
4.1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认知 | 第37-44页 |
4.1.1 涌现性 | 第37-38页 |
4.1.2 开放性 | 第38-40页 |
4.1.3 非线性 | 第40-42页 |
4.1.4 自组织性 | 第42-43页 |
4.1.5 适应性 | 第43-44页 |
4.2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构成 | 第44-50页 |
4.2.1 组分复杂 | 第44-46页 |
4.2.2 层次复杂 | 第46-47页 |
4.2.3 结构复杂 | 第47-49页 |
4.2.4 环境复杂 | 第49-50页 |
4.3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复杂性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50-58页 |
4.3.1 主体研究 | 第50-51页 |
4.3.2 生态系统构建 | 第51-58页 |
5 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优化建议 | 第58-77页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个人信息安全评价 | 第58-67页 |
5.1.1 层次分析法 | 第58-60页 |
5.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4页 |
5.1.3 评价过程与结果 | 第64-67页 |
5.2 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67-71页 |
5.2.1 注重整体性,完善顶层设计,做好政策制定 | 第67-68页 |
5.2.2 注重层次性,加强协同管理,做到共同发展 | 第68-69页 |
5.2.3 注重内部模型,做好规划管理与标准制定 | 第69页 |
5.2.4 注重适应性,建立合适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69-70页 |
5.2.5 注重主体性,做好人才储备规划 | 第70-71页 |
5.3 对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71-74页 |
5.3.1 注重开放性,逐步形成产业生态链 | 第71页 |
5.3.2 注重非线性,做好基础设施安全建设 | 第71-72页 |
5.3.3 注重系统的积木,构建企业的管理制度 | 第72-73页 |
5.3.4 注重系统的流,改善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 第73-74页 |
5.4 对个人层面的建议 | 第74-77页 |
5.4.1 注重标识,做好各自信息安全工作 | 第74页 |
5.4.2 注重聚集,参与信息安全各项活动 | 第74-75页 |
5.4.3 注重自组织性,提升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 第75-7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6.2 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1 | 第79-81页 |
附录2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