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侵袭性真菌病概述 | 第11-14页 |
1.1.1 侵袭性真菌分类 | 第11页 |
1.1.2 侵袭性真菌病的诱因和特点 | 第11-12页 |
1.1.3 侵袭性真菌病常用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概述 | 第14-16页 |
1.2.1 直接法 | 第15页 |
1.2.2 间接法 | 第15页 |
1.2.3 夹心法 | 第15页 |
1.2.4 竞争法 | 第15-16页 |
1.3 生物标记技术 | 第16-19页 |
1.3.1 过碘酸盐氧化法 | 第16页 |
1.3.2 COOH-DMTMM试剂法 | 第16-17页 |
1.3.3 生物素亲和素标记系统 | 第17-19页 |
1.4 1,3-β-D-葡聚糖概述 | 第19-20页 |
1.4.1 1,3-β-D-葡聚糖来源 | 第19页 |
1.4.2 真菌1,3-β-D-葡聚糖临床诊断价值 | 第19-20页 |
1.4.3 以1,3-β-D-葡聚糖为标志物的商业化产品 | 第20页 |
1.5 葡聚糖免疫学检测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6.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30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2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3-25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1.5 实验使用的试剂盒 | 第26页 |
2.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6-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40页 |
2.2.1 免疫原的制备与鉴定 | 第30-32页 |
2.2.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34页 |
2.2.3 HRP标记多克隆抗体 | 第34-35页 |
2.2.4 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5-36页 |
2.2.5 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的优化 | 第36-37页 |
2.2.6 样本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37-38页 |
2.2.7 ELISA竞争法体系性能验证 | 第38-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64页 |
3.1 免疫原的制备与鉴定 | 第40-43页 |
3.1.1 海带多糖-BSA复合物 | 第40-42页 |
3.1.2 羧甲基化茯苓多糖/凝胶多糖-BSA复合物 | 第42-43页 |
3.1.3 曲霉菌孢子和菌体免疫原 | 第43页 |
3.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43-46页 |
3.2.1 抗血清效价测定结果 | 第43-45页 |
3.2.2 多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3.2.3 多克隆抗体纯度鉴定结果 | 第46页 |
3.3 HRP标记多克隆抗体 | 第46-48页 |
3.4 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48-54页 |
3.4.1 酶标板抗原包被的优化 | 第48-52页 |
3.4.2 样本稀释液的优化 | 第52页 |
3.4.3 抗原包被量和酶标抗体HRP-Ab3B浓度的选择 | 第52-53页 |
3.4.4 ELISA竞争法预实验 | 第53-54页 |
3.5 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的优化 | 第54-58页 |
3.5.1 抗原标准品的选择 | 第54页 |
3.5.2 抗原包被量和酶标抗体HRP-Ab3B浓度的优化 | 第54-55页 |
3.5.3 竞争方式和竞争时间的优化 | 第55-56页 |
3.5.4 抗原标准品浓度的校准 | 第56-57页 |
3.5.5 酶标抗体HRP-Ab3B浓度的优化 | 第57-58页 |
3.6 样本处理液优化 | 第58-59页 |
3.6.1 样本处理液种类选择 | 第58-59页 |
3.6.2 EDTA样本处理液浓度的优化 | 第59页 |
3.7 ELISA竞争法体系性能验证 | 第59-64页 |
3.7.1 检测限 | 第59页 |
3.7.2 测量系统的线性 | 第59-60页 |
3.7.3 重复性 | 第60页 |
3.7.4 热稳定性实验 | 第60-63页 |
3.7.5 交叉反应实验 | 第63-64页 |
4 结论 | 第64-65页 |
5 展望 | 第65-6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7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8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