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关系 | 第10-12页 |
1.2.2 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基础的群落构建规则 | 第12-14页 |
1.2.3 高寒地区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3.1 群落调查分析 | 第17-18页 |
2.3.2 土壤因子测定方法 | 第18页 |
2.3.3 物种水平植物功能性状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3.4 群落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1-42页 |
3.1 不同干扰措施下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评价 | 第21-22页 |
3.2 不同干扰措施下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22-26页 |
3.2.1 不同干扰措施下高寒草甸群落结构特征 | 第22-24页 |
3.2.2 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变化和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3 不同干扰措施下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变化 | 第25-26页 |
3.3 不同干扰措施下植物功能性状在物种水平的变化特征 | 第26-35页 |
3.3.1 植物光合功能性状 | 第26-28页 |
3.3.2 植物养分功能性状 | 第28-32页 |
3.3.3 植物繁殖功能性状 | 第32-33页 |
3.3.4 植物抗逆性功能性状 | 第33-34页 |
3.3.5 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综合分析 | 第34-35页 |
3.4 群落水平各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35-40页 |
3.4.1 群落水平各植物功能性状在各干扰措施下的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3.4.2 群落水平各植物功能性状间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36-37页 |
3.4.3 群落加权平均性状及各性状极差沿土壤肥力梯度的变化规律 | 第37-39页 |
3.4.4 群落水平各植物功能性状沿土壤肥力梯度的分异特征 | 第39-40页 |
3.5 植物功能性状与重要值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2-48页 |
4.1 不同干扰措施下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42-43页 |
4.2 不同干扰措施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第43-45页 |
4.3 不同干扰措施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45-46页 |
4.4 植物功能性状改变对群落构建的驱动过程与机制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5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