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词表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0页 |
1.1 真核生物的核质转运 | 第9-10页 |
1.2 核孔复合体与核质转运 | 第10-14页 |
1.2.1 核孔复合体的基本结构 | 第11页 |
1.2.2 核孔复合体的运输模式 | 第11-12页 |
1.2.3 FG核孔蛋白和核质转运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12-14页 |
1.3 核定位信号(NLS)与出核信号(NES) | 第14-17页 |
1.3.1 核定位信号 | 第14-16页 |
1.3.2 出核信号 | 第16-17页 |
1.4 核质转运受体蛋白 | 第17-24页 |
1.4.1 Kapβ1介导的入核转运 | 第17-20页 |
1.4.2 Kapβ2介导的入核转运 | 第20-22页 |
1.4.3 CRM1介导的出核转运 | 第22-24页 |
1.5 Ran的循环 | 第24-27页 |
1.6 论文目的与意义 | 第27-30页 |
1.6.1 论文背景 | 第27-28页 |
1.6.2 本论文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0-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3页 |
2.1.1 基本材料 | 第30页 |
2.1.2 引物列表 | 第30-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4-60页 |
3.1 AtTRN1的候选底物 | 第34-35页 |
3.2 30个AtTRN1候选底物的酵母双杂验证 | 第35-38页 |
3.3 16个AtTRN1底物的分类 | 第38-39页 |
3.4 16个AtTRN1底物的NLS预测 | 第39-40页 |
3.5 12个AtTRN1底物NLS的定位(mapping) | 第40-54页 |
3.5.1 B3的截短验证 | 第40-41页 |
3.5.2 B4的截短验证 | 第41-42页 |
3.5.3 B5的截短验证 | 第42-43页 |
3.5.4 B6的截短验证 | 第43-45页 |
3.5.5 B7的截短验证 | 第45-46页 |
3.5.6 B8的截短验证 | 第46-47页 |
3.5.7 B9的截短验证 | 第47-48页 |
3.5.8 B12的截短验证 | 第48-50页 |
3.5.9 B13的截短验证 | 第50-51页 |
3.5.10 B14的截短验证 | 第51-52页 |
3.5.11 B15的截短验证 | 第52-53页 |
3.5.12 B16的截短验证 | 第53-54页 |
3.6 12个AtTRN1底物NLS的初步分析 | 第54-60页 |
3.6.1 酸碱性和无序性分析 | 第54-55页 |
3.6.2 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55-6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0-68页 |
4.1 AtTRN1可能通过入核转运多种底物从而参与不同生物学程序 | 第60页 |
4.2 AtTRN1可能具有除了入核转运之外的其他功能 | 第60-62页 |
4.3 AtTRN1与动物Kapβ2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倾向 | 第62-63页 |
4.4 本文的筛库结果中没有核孔蛋白 | 第63-64页 |
4.5 AtTRN1 所识别的NLS分析 | 第64-6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